亞運會是亞洲地區規模最大的綜合性運動會,它每四年舉辦一屆,與奧林匹克運動會相間舉行。亞運會最初是由“亞洲運動會聯合會”主辦,1982年后由亞洲奧林匹克理事會(OlympicCouncilofAsia)主辦,1951年舉辦了第一屆,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承認亞洲運動會為正式的亞洲地區運動會。
象征著亞洲30億人民“團結、友誼、進步”的第十一屆亞洲運動會于1990年9月22日-10月7日在中國北京舉行。它是中國人民與亞洲人民共同筑起的一座亞細亞體育運動史上的壯麗豐碑,同時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自己的土地上舉行的第一次綜合性國際體育大賽。來自亞奧理事會成員的37個國家和地區的體育代表團共6500多人參加了這屆亞運會。在該屆亞洲運動會上,共打破了4項世界紀錄,超6項、平5項世界紀錄。其中,中國體育代表團共獲得314枚獎牌,其中包括金牌183枚、銀牌107枚、銅牌52枚,金牌和獎牌總數、總分均列第一位,并創造一項世界紀錄、30次亞洲紀錄和96次亞運會紀錄,再次顯示了體育強國的實力。
為紀念這一屆非常具有紀念意義的亞洲體育盛事,中國人民銀行于當年8月22日發行了一套2枚的“第十一屆亞洲運動會”流通紀念幣,該套紀念幣是由曾設計熊貓金幣榮獲世界“最佳金幣”獎的上海造幣廠著名錢幣工藝美術大師陳堅和顧杏寶、謝蕾美等精心設計雕刻鑄造。紀念幣的材質為“鋼芯鍍鎳”,每枚的重量均為8.5克,直徑30毫米,面值1元,發行量2560.8萬。
“第十一屆亞洲運動會”流通紀念幣的正面圖案主景是第十一屆亞運會的主體育場—北京工人體育場正面全景和第十一屆亞運會會徽,上方有中文字樣“中華人民共和國”,圖案下方為“第十一屆亞洲運動會”的紀念字樣及年號“1990”。整體設計主題明確,布局合理,烘托了亞運會主體育場的宏偉氣勢,沒有過多的筆墨渲染,但藝術形象莊重穩重。
背面圖案的設計更突出運動的韻律美、動感美和造型美。第一枚是頗具我國民族色彩的武術項目中男運動員舞劍的形象,招式為“弓步崩劍”,幣上的劍者身著太極服,轉腰提膝沉胯、隨即弓步崩劍發勁,協調一致,一氣呵成,動作舒展渾厚,嚴謹飽滿,仿佛合著輕緩流淌的雅音而動,意境深遠,把中華武術的博大精深和悠遠寧靜傳神地表現在幣面上;另一枚為身背箭筒的女運動員射箭形象,招式為“弓滿待發”,女運動員英姿勃發,挺胸拔背,舒臂拉弓,箭在弦上,弓滿如月,蓄勢待發。在北京奧運會上,中國射箭運動員張娟娟創造歷史,為中國贏得有史以來第一枚射箭項目的金牌,歷史和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