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chuàng)新工具 客觀翔實——讀《中國現(xiàn)代貴金屬幣市場分析》 |
發(fā)布日期:12-11-02 10:26:41 泉友社區(qū) 新聞來源:中國金融時報 作者:戴志強 |
趙燕生學的是有色金屬壓力加工專業(yè)。1979年入中國人民銀行印制管理局(即今中國印鈔造幣總公司)負責人民幣硬幣的生產管理工作,可謂是學以致用。是年正值新中國貴金屬紀念幣開始生產發(fā)行,他自然也就參與了貴金屬紀念幣的生產管理。1993年調任中國金幣總公司所屬香港中國長城硬幣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從此由組織生產管理的幕后,走到了貴金屬紀念幣市場及銷售的前臺。所以他的人生和新中國的硬幣事業(yè)相伴,與新中國的貴金屬紀念幣結緣。
7月5日,燕生帶來他的書稿《中國現(xiàn)代貴金屬幣市場分析》,約我為之序。對貴金屬紀念幣作市場分析,是一件具有挑戰(zhàn)和創(chuàng)新的工作。燕生憑借長期積累的理論基礎和實際知識,以亇人之力,收集資料,探索分析,這樣的精神,令我感動,故此欣然應允。 貴金屬紀念幣既有收藏、鑒賞的文化屬性,又有投資、增值的經濟屬性。燕生的這本書不是對貴金屬紀念幣的文化屬性展開討論和研究,而是從經濟學的原理出發(fā),應用統(tǒng)計學的方法,以大量的數(shù)據(jù)為依據(jù),對33年來我國已經發(fā)行的貴金屬紀念幣的經濟屬性、投資價值進行定量分析和對比研究,從而找出其成敗得失,引出其中的經驗和啟迪,不僅為貴金屬紀念幣的生產規(guī)劃提供了可以借鑒的重要實證資料,同時也為貴金屬紀念幣的投資者、收藏者提供了可以信賴的參考意見。 通讀此書,深感是書,資料扎實、圖表清晰,既有實實在在的數(shù)字依據(jù),又有理論分析。所以,我相信,她的出版發(fā)行,將會受到廣大讀者的歡迎。 轉載此文時請務必注明:次文刊載在《中國金融時報》2012年11月2日第11版 文化周刊-錢幣-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