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35周年”流通紀念幣 資料圖片
最近兩三年,人民幣紙幣迅速崛起,從以往純粹的收藏品變成了不折不扣的投資品。第三套人民幣紙幣大全套2000年的價格還不到1500元,而今沒有30000元拿不下來。人民幣紙幣正吸引著越來越多的資金參與其中,呈現出一種欣欣向榮的局面。
與人民幣紙幣的紅紅火火形成反差的是流通紀念幣,特別是精制流通幣,它離我們似乎越來越遠,顯得格外冷清。
精制流通紀念幣遠離大眾視野
流通紀念幣是為紀念重大歷史事件、杰出人物或者有特殊意義的事物而發行的金屬幣。
中國人民銀行于1984年10月1日發行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35周年”流通紀念幣,這是新中國的首發流通紀念幣,與此同時,也發行精制流通紀念幣。但是,不知何種原因,中國人民銀行并不單獨刊登發行精制流通紀念幣的公告。依筆者的理解,可能是因為精制流通紀念幣的發行數量有限且基本不參與流通的緣故。正是由于這種原因,才使得精制流通紀念幣遠離了大眾的視野,收藏群體也就少之又少。
近些年來,由于相關資金的介入、網絡宣傳力度的加大以及投資意識的覺醒,精制流通紀念幣的神秘面紗已經慢慢被揭開,其價格也就隨之水漲船高。
比如1986年發行的“長城”套裝精制幣就從3萬元漲到了現如今的9萬元,1989年發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40周年”精制幣的價格也達到了5萬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35周年”上海版精制幣的價格從不到600元跳躍到15000元。這些品種都成為市場上難得一見的珍品,對于其樹立市場形象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
價格畸形的精制幣
精制幣有兩大突出特點:發行量低和發行渠道極不透明。正是因為這兩點的長期存在,就非常容易在價格上產生畸形,而事實上也的確如此。
以2009年發行的“己丑!本茙艦槔,央行下屬某公司給特約經銷商的批發價為每套25元,至于誰是特約經銷商和為什么是這個價格,沒有幾個人能知道,普通收藏者更是一頭霧水。面對這種情況,收藏者是難以產生興趣的。令人不可思議的是,“己丑!本茙乓簧鲜械膬r格就超過了200元,頓時給收藏者來了個下馬威。但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其價格泡沫都是顯而易見的。
由于普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