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魚橋小學“阿福童王國”不得了
近日,賣魚橋小學湖墅校區的走廊上,擺放著多國貨幣和交易市場海報,阿福童的形象躍然紙上。據四年級班主任汪廣琳介紹,這是四年級的周實踐活動,借助阿福童的理財形象,孩子們親手設計頭飾、海報、存折、錢幣,成立阿福童銀行,每個孩子都成了這個小王國里的公民。
這一周,孩子們不再按照往常課表在教室上課,而是通過實踐來完成學習目標。帶著任務參觀錢幣博物館、新形式的理財課、熱鬧的交易市場、嘗試擔任阿福童銀行工作人員,四年級的孩子們變身“小小理財家”。
周實踐融合各學科知識
從了解銀行業務辦理開始,每個班級成立了“銀行”,配備相應的“行長”和“職員”。阿福童幣、存折由孩子自己設計后,全年級展開評選,最終選取了三個幣種:1元、5元、10元,并投入“發行”。
“我們想讓孩子們在這次主題周實踐活動中體驗錢幣設計,了解錢幣的歷史及使用方法,初步學會貨比三家、理性消費、消費記賬等理財技能,形成經濟理財意識,成為具有一定財商的新一代經濟小公民。”忙了一周的汪老師聲音有些沙啞。
期間,錢幣博物館也發揮了作用。在參觀博物館之前,黃鼎漢老師先系統地上了一堂歷代錢幣賞析課,讓孩子們用紙筆拓印錢幣上的圖案。汪老師給記者展示了一張實踐表,“孩子進了博物館可不是走馬觀花,得找出鎮館之寶并把它畫下來。”401班的劉赫很喜歡古代銅板上的文字,“我認為饒益神寶最精美,每個細節都很到位,錢幣原來還能拿來收藏。”
那么,該如何花錢呢?老師以小家電、食品為例,通過品牌、價格、材料、功能等各項目的比較,給孩子們出難題:在規定金額的情況下如何選擇最適合的商品。要求學生貨比三家,學會選擇和取舍。
拓印結合美術,海報結合英語,博物館結合歷史,銷售口才結合語文,小數點結合數學……課程之間不再變得分離,而是以一個具體項目為單位交融在一起。汪老師說,孩子們在玩中學,實踐和學習能力得到提升。
交易市場讓孩子收獲良多
交易市場上,酷愛玩具槍的男孩子在討論,家里有了還要不要買,貪吃的同學不忘詢問食物材料和生產日期。這一問一答是孩子們對周實踐課堂的靈活運用。
作為“阿福童王國”的公民,每班有四人擔任銀行的工作人員,在交易市場為大家兌換阿福童幣,完成清點業務。換錢的隊伍很快排起了長龍,四名工作人員從手忙腳亂到后來輪流換班,配合越來越默契。
等同學們購物完畢,銀行工作人員就要清算人民幣和阿福童幣。“一開始,我們各數各的,很快就亂了。研究了半天,我們琢磨出了訣竅:4人分別輪流數不同幣種,就像接力賽,最后匯總。”工作人員之一童葦行說。
不過等到市場結束,清點金額時卻發現少了16元。說起這筆虧損,工作人員都有些無奈,“工作失誤,這16元只能我們四個工作人員來買單。我很心疼,賺1元阿福童幣都很不容易,現在賠賠4元就沒了。”
汪老師說,銀行工作人員不但要仔細,而且一定要有耐心才行。比起虧損更重要的是要讓孩子明白,承擔責任,并學會合作。最后還給銀行工作人員每人發了10元工資作為鼓勵。
來源:杭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