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元金價真正推手是美國 |
作用也不可忽視,美國的跨國公司輻射在世界各地,500強占了一半,1000家大銀行占了1/3,這些跨國公司的力量也是很大的;第三,美國市場上的金融產品應該是最全的,設計也是最高端的,將金融衍生產品自行定價后賣到世界各國,以轉嫁風險。
針對目前美元與金價同漲的奇特現象,譚雅玲認為,這是否能持續很難說,“還是要看經濟形勢、國家戰略、經濟政策的選擇,同向還是反向漲都不能成定論——黃金和美元的連接越來越復雜了,相關程度取決于很多因素:戰略、技術、市場連接因素等等。此外,黃金價格現在脫離所有大宗商品,但如果未來大宗商品價格上揚,我覺得金價也會跟著走,因為黃金獨特性——既有金屬價格屬性,又有金融屬性。” 另一方面,她也指出,原油雖然也與對沖貨幣競爭有密切的聯系,但它更多的是資源屬性,而金融屬性還沒有到位。“這和歷史背景有關,原油本來在大宗商品和工業板塊,但歐元出臺之后它變成了金融板塊的一部分,但其實它的屬性和金融并沒有太大關系。而黃金本身從貨幣體制的角度來看,從金本位變成了現在的貨幣體制,它的這種金融屬性是有歷史背景和淵源的。” 中國提高儲備量有難度在前期黃金和石油價格回落中,美國不斷擴充黃金和石油儲備的數量,各國政府也加入到購買黃金的行列中來。而中國和中東國家也一直被報道在暗中買入黃金。但譚雅玲表示,中國目前實際上并沒有大的買金動作。 “2004年開始,國內也開始討論黃金儲備的問題。一般發達國家黃金儲備都在40%左右,少數是20%;而發展中國家都在10%以下,很多國家都不足5%。金本位被推翻以后,現行體制下發達國家沿襲金本位制度的優勢從而持有更多的黃金,而較多發展中國家當時不在這個貨幣體系里,所以現在黃金儲備比較低也是可以理解的。歷史的變遷影響現在的格局。”她指出,從中國的角度來看,“這些問題都在研究,但增加儲備就是做不到。我覺得這和我們國家的體制、戰略規劃和技術水平有關。首先是因為價格起伏較大,價格變動也非常快,很難切準一個低點去買,而買進之后,受到壓力和輿論影響也很大,目前中投已經有很大壓力了,所以政府儲備黃金的選擇就更加是慎之又慎了。這樣就貽誤了很多時機和條件,不利于增加儲備。再加上2005年實行了匯率改革的機制之后,我們面臨美元貶值和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很大,這時候難度更為突出。” 目前一些大型的黃金ETF基金都在增加持倉量,對于市場質疑該點位是否合適大舉增倉,譚表示,增加持金量是因為對未來預期會上漲,覺得金價還是處在相對低位,市場上甚至有人放話“有多少錢買多少金”,金價上漲的預期幾乎已經被確定了,無論是大的投行還是其他黃金交易機構,今年金價上漲似乎在所難免。一般研究機構預測今年金價高位在1200-1300美元/盎司之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