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收藏當眾綻放 |
才能去改變別人的生活,改變自己身處的社區和社會的生活。”
和張皓銘有同感的,是另一位著名收藏家馬迪金·桑德斯,他同時也是荷中藝術基金會總裁、倫勃朗協會主席。“雖然收藏是很個人的事,但我相信對外開放自己的收藏,將使收藏家的生活邁入另一個階段。我將在2015年對外展出我的個人收藏。”馬迪金·桑德斯說:“我已經近70歲了,我的一生都在收藏。對我來說,藝術是一項私人的事業,是我個人的事業。就像我每天寫日記一樣,藝術收藏也記錄了我人生中的很多重要的時刻。每次看著這些作品,就如同人生電影中的畫面在眼前掠過。雖然我的收藏觀點很開放,但對公眾展出自己的藏品則是另一個范疇內的事。對我而言,敞開自己的收藏,就如同打開自己畢生精心打理的花園,讓‘同好者’欣賞那些珍貴的果實和花朵。” 讓私藏進入公共空間 張皓銘在幾家庭院里敞開的這扇大門,不僅改變了自己的生活方式,也成為其他人生活的轉折點。“我曾經到過張皓銘的家,空間中幾乎布滿了中國所有當代藝術名家的作品,尤其是裝置和影像作品的布置也不拘一格,那一次的拜訪讓我受到了很大震撼。”另一位當代藝術收藏家孫永增對記者說:“再次之后,我更加瘋狂的喜歡上了藝術,尤其是當代藝術。我想,我應該讓更多大眾接觸到我的私人收藏和收藏理念,于是索性在北京798藝術園區中建立了一座白盒子藝術館。”現在,孫永增也用白盒子藝術館的展出空間,來推動年輕當代藝術家的成長和發展。 比孫永增更早嘗試“敞開收藏”的,是另一位知名中國收藏家管藝。這位擁有600多件中國當代藝術品的收藏家,在北京宋莊建立了一間私人當代藝術文獻館展示自己的收藏。 雖然他較早地邁出了“敞開私人收藏”這一步,但這完全是個“無心插柳”的舉動。“建文獻館并非我的初衷。當時,我有些大型裝置作品無處存放,所以就建了個倉庫。后來常常有朋友來參觀這間倉庫,他們指出許多繪畫和裝置作品擺放混亂,每件作品前又沒有標明作者和說明。于是,我便把這間倉庫改建成可供觀看的藝術館。”管藝坦言:“但即便是這樣,我還是有些大型作品沒有地方放。相比之下,我更希望這些作品能夠進入地鐵、劇院等城市的公共空間,跟觀眾發生更密切的關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