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脹殺傷力不容低估 |
發布日期:10-08-25 08:40:31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證券時報 作者: |
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主導股市走勢的因素主要有兩個:一是為應對危機,各國采取了經濟刺激與振興計劃,包括量化寬松貨幣政策與擴大財政支出規模;二是經濟擴張政策后的通脹預期。前者促使經濟提前結束衰退,走出低谷,或者至少使經濟擺脫無窮無盡的衰退狀態;反映到股市上,就是與幾個主要經濟體相聯系的股價指數從2008、2009年低點開始了觸底反彈。后者的影響正在顯現,不過還遠沒有完結,也許未來一二年里的市場都會受此影響。現在我們還在談論通脹預期。因為堅硬的事實似乎還沒有呈現在眼前。 不過,通脹預期轉化為現實的通脹只是時間與程度的問題。這方面國內A股也許最具代表性。左右上證指數3478點以來走勢的最大因素就是通脹預期。A股之所以最具代表性,根源在于我們的經濟刺激政策不僅直接,而且充分,展現了標準的經濟學理論下的經典模型所包含的核心內容。 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的最大沖擊首先表現為外貿出口的急劇萎縮;其次才是由近及遠、依次而來的其他影響,最后的結果是經濟活動急劇收縮,包括GDP增速大幅下降、失業增加乃至消費萎縮。為了應對突如其來的沖擊,政府采取了積極的財政政策與寬松的貨幣政策。所謂積極的財政政策,是指4萬億投資;而寬松的貨幣政策既包括新增的信貸規模,也包括寬松的信貸環境以及較低的資金成本。 按照2008年全社會30萬億GDP規模以及30%的投資率計算,我國的年投資總額大約為9萬億。而新增4萬億等于投資規模膨脹了44%。這4萬億投資是為了應付GDP回落而追加的投資,是以“先支出、后平衡”的方式實現的。因此,4萬億追加投資等于向市場上多投入了4萬億的購買力,也就是在原有商品貨幣比價關系下,額外增加了4萬億的需求。由于投資主要集中在擴大內需的基礎工程與基本建設領域,這種增加對經濟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一大批新工程、新項目上馬;第二,與基礎建設相關的產業、企業生產規模擴大;第三,原材料價格上升;第四,與此配套或相關的行業、企業生產規模擴大;第五,就業增加,GDP增長,從而彌補因外貿出口下降產生的缺口。 而寬松的貨幣政策的實質性就是放寬信貸條件,鼓勵擴大生產經營規模,以期達到全面振興經濟的目的。 因此,綜合而言,無論是財政投資,還是寬松貨幣政策,其最終結果是在短時間內大幅增加了市場需求。由于市場各方來不及采取措施滿足急劇增加的需求,市場直接的反應就是提升商品價格。在這個過程中,不同產品價格上升的時間順序與上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