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價暴漲與美元危機 |
發布日期:09-10-17 09:05:33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證券時報 作者: |
天價”,是指黃金價格難以突破國際生產成本4倍的壓力線,歷史上幾乎沒有發生過國際市場金價高于現金生產成本4倍的現象。所謂“地價”,是指黃金的生產成本,由于美元貶值等因素,黃金生產成本在過去三年內顯著上升,這也是金價暴漲的原因之一。計算黃金的生產成本有兩個統計口徑:總成本和現金成本。總成本包括金礦的勘探與早期采掘性投資的折舊等一次性支出,一般高于現金成本25%左右。黃金和其他資源品一樣,價格調節市場供求,暴利調節勘探采掘,所以就價格波動而言,現金成本更代表黃金的“地價”。黃金的現金生產成本以馬里最低,中國最高,按照國際平均成本計算:每盎司黃金的美元成本2007年在300-350美元區間;2008年在350-400美元區間;2009年預計將在400-450美元區間。以此3年現金成本的上下限來計算4倍的“天價”,黃金價格有可能上漲到1200-1800美元區間。 以現金生產成本計算金價波動區間的道理也很簡單:金價落地,生產者不開采了;金價上天,消費者不消費了。盡管黃金價格與美元和通脹有很大的相關性,其價格走勢直接受黃金儲備與市場交易的總量決定,但最終還要回歸經濟學的供求定律。面對黃金市場的不同需求,全球已開發上市的黃金總量共有16萬多噸,其中約一半是消費品,一半是投資品。作為投資品的黃金需求來自于儲備和交易,因此決定金價趨勢的供求機制最終還是來自于黃金市場的三大需求,即消費需求,儲備需求和交易需求。 美元危機: 金本位與“超主權貨幣” 馬克思當年講過:金銀天然不是貨幣,貨幣天然是金銀。金銀的天然屬性是體積小,易于分割并便于攜帶,所以被人類選擇為貨幣。后來是由于貨幣流通的需求遠遠超過了金銀的可供數量,金銀才逐漸退出貨幣流通,主要作為保值性的儲備和投資工具,其天然不是貨幣的消費需求卻始終存在。金銀的消費需求來自于人的心理行為,持有黃金會產生漂亮的感覺和安全的感覺,漂亮的感覺現在有了鉆石等飾品的替代;安全的感覺呢?若逢戰亂或天災,你雖有家財萬貫,但是在跑出家門的一瞬間你會帶什么呢?抓一塊金子在手里心就不慌了,因為你知道有黃金就有安全感,黃金隨時可以變現當錢用。從這個意義上說,金本位從未真正退出過歷史舞臺,因為黃金的貨幣屬性一直存留在人們的心里。 黃金能隨時變現當錢用!這個需求的上升,意味著有些錢或許在不久的將來不能當錢用,這就引出了美元危機。過去人們不懷疑美元是錢,現在開始懷疑了,由于對美元的懷疑,所以原來只抓美元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