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投資何去何從 |
發布日期:12-01-21 09:30:46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理財周刊 作者: |
地下炒金會否死灰復燃就非常值得我們警惕。地下炒金由于隱蔽性強,長期以來一直處于監管真空地帶,一旦今年黃金價格繼續上漲,地下炒金熱潮很可能重新襲來,而這種地下炒金的風險極高。 從杠桿上看,上海金交所的杠桿不足10倍,各大商業銀行大多只有5倍,天交所“天通金”的杠桿比例為12.5倍,而地下炒金的杠桿比例則可以高達上百倍,市場輕微的波動即可讓交易者被強行平倉。然而在這些地下炒金公司的宣傳中,這種高杠桿卻被描繪成一夜暴富的絕妙手段,通過不斷的洗腦和自我包裝來誘惑投資者開戶并進行交易。更可怕的是,這類地下炒金公司除了鼓勵投資者頻繁交易賺取傭金外,往往還會通過許多“技術手段”來實現無風險盈利。如在投資者想要獲利平倉時系統失靈,最終導致虧損出局,或通過不正規報價軟件來欺騙投資者進行錯誤交易,更有甚者,其交易系統根本沒有與歐美黃金市場連接,而只是在自己的局域網內與投資者進行對賭交易,投資者必輸無疑。 事實上,幾乎沒有一個投資者是通過地下炒金賺到大錢的,參與地下炒金的投資者大多血本無歸。從這個角度看,整治金交所亂象絕不能一堵了之,如果正規投資渠道無法滿足投資者需求,那么就會給地下市場以可乘之機,給將來的監管增添更大的難度。 短評 亂象必治 去年3月,橫空出世的天津文交所居然讓兩只發行價僅1元的藝術品份額化“新股”,在短短30個交易日內漲到17元,漲幅超1700%,震驚全國。更讓人驚訝的是,天津文交所的控股股東居然是民營房產開發商,隨時存在撤資風險,同時身兼交易所和做市商雙重身份兩頭賺錢,暗中坐莊也無人知曉;交易規則一天一個樣,投資者無所適從;藝術品估值全憑民間“專家”想象,若是贗品也無人擔責;證券、銀行、文化、文物、公安等相關主管部門“N不管”…… 從去年年初“瘋狂的藝術品”到如今“瘋狂的黃金”,兩者有著驚人的相似——都缺乏有效監管。正是由于去年各種各樣的交易所亂象愈演愈烈,最終促使中央決心治理整頓,維護金融安全和地方穩定。對此我們拍手叫好。 聯想到證監會主席郭樹清正在實施的一系列股市新政,近來管理層的種種措施無疑讓投資者對2012年投資市場的規范發展有了更大的信心。 回顧歷史,我們可以發現,任何金融投資市場的發展都要經歷從起步到爆發式發展,再經整頓后才能建立較完善的交易市場。當年的股票、債券、基金市場在發展之初都遇到過類似的窘境,因此在強力整治金交所亂象的同時,希望有關部門也不要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