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銀市場上的投機者 |
投資者最近關注最多的是什么?發生在別人身上的“為愛私奔”亦或是發生在自己身上的由于白銀市場暴跌后的累累傷痕?從4月初開始,白銀價格屢創新高,去年8月底至今年4月底白銀價格翻了一倍,今年以來白銀價格也增長了約50%,使得積累的風險不斷加劇,終于在五·一之后“一瀉千里”,最近三周大跌近30%,創下30年來單月最大跌幅。 白銀的暴跌行情不是一日之功。在前期漲勢下能在高位獲利了結的是少數,在暴跌開始后能夠果斷收手的更是少數,大多數人都等著止跌反彈,希望回升至更高的價位。這背后體現的是投資者的沉沒成本偏好,即已經投入的資金、時間、感情等成本,即使這項投資已經持續虧損,但投資者仍有這一傾向。人們容易認為:如果此時賣出,既要面對自己投資決策失誤這一問題,更要承受巨額損失,同時喪失了在反彈時彌補虧損甚至大賺的機會。但最終結果可能更加糟糕。波動性極大的白銀市場,正是體現投資人這一心理及操作的場所,也被稱為“投機者的操場”。 當然,任何一種投資行為都會面臨這樣的心理考驗,但白銀市場更為明顯。貴金屬的定價權在西方,白銀的漲跌需要從全球多角度來分析,例如白銀作為黃金的替代投資品種屬性、白銀的工業消費與投資消費比較、紐約商品交易所白銀保證金的調整等等,再加上其復雜的杠桿和對沖組合,是一項比較復雜的工程。巴菲特在2011年的股東大會上也說,購買任何不能用于生產的資產,都只能是賭博,買家總是期望會有人出更高的價錢來接盤。 普通投資者如果想在這樣復雜又充滿較大風險的市場獲利,難度可想而知。沒有強大的實力和豐富的投資經驗,為了追逐一點漲勢而冒著不斷激增的風險,儼然成了從投資到投機再到賭博的過程,這樣的投資者極有可能成為最終的犧牲品。所以對于普通投資者來說,投資各種類型的優質基金才是理性之選,畢竟基金公司擁有專業而富有經驗的投研人員、嚴密規范的投資決策流程以及較低的門檻。有媒體近日統計,基金在5年的時間里,有多達95%的基金跑贏大盤,這就是最好的印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