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黃金東移,西方金融機構正逐漸失去控制貴金屬市場。新的黃金交易所與實物黃金結算陸續出現,如迪拜、上海和新加坡新的黃金交易所,當然一系列新交易所的出現將會使市場定價更加有效,也會使操縱使價格更加困難。現貨市場和自然供需可能會很快將壓制紙幣和虛擬黃金市場。
新加坡的黃金夢
上周四新加坡為計劃成為全球黃金和貴金屬的中心又向前邁進了關鍵的一步。在新加坡交易所宣布的第二天,瑞士Metalor公司運營的黃金精煉廠在新加坡開張。而就在上周四Metalor Singapore被加入到了LBMA(倫敦金銀市場協會)符合交割規則的名單中。
Metalor表示:“Metalor通過了LBMA的繁瑣的測試程序,其金條被獨立檢查人員檢測和化驗,并且其自身的分析能力也通過了測試!
黃金精煉廠位于新加坡。黃金的主要來源是來自珠寶行業的廢舊黃金,將其精煉成大金條以供工業和機構買家。
上個月Metalor技術在新加坡大士開設了精制車間。設備提供了從廢料評估到黃金生產的完整的精煉服務,據估計精煉廠一年的生產量可提升到150噸。
此前,新加坡交易所計劃將于9月推出以批發25公斤金條為主體的全球首個實物黃金合約。該合約純度達99.99的全球性黃金合約,將由六個每日合約組成一個系列,從而為亞洲地區的實物黃金用戶提供更透明的黃金批發價格。有研究機構報告稱,到2020年,新加坡或將取代瑞士成為全球最大的離岸財富中心。
黃金東移愈演愈烈
新加坡交易所的一再擴張再次證明了全球黃金消費正從西方轉向東方。據世界黃金協會,去年,亞洲占到了全球黃金消費的63%。印尼、泰國、越南、馬來西亞和菲律賓的黃金消費都正快速增長。據世界黃金協會統計在過去10年,全球黃金需求上漲近50%,而同期東南亞的黃金需求上漲了250%。如上文中所提到的上海、新加坡和迪拜新的黃金交易所在東移大軍中極具代表性。
上海黃金交易所——此前上海曾表示將于今年三季度在自貿區開黃金“國際板”,以吸引國外黃金交易所入駐。上海黃金交易所(SGE)理事長許羅德還透露,新的國際交易所將擁有庫存容量1000噸的金庫。
迪拜黃金和商品交易所——2013年,全球有差不多40%的實物黃金交易是通過迪拜進行的,總共價值約750億美元,比2003年時的50億美元和2012年的700億美元都有顯著增長。對迪拜這樣本身并不生產黃金的地方而言,這樣的數字是相當驚人的。
此前迪拜黃金和商品交易所宣布,原定于6月發布的現貨黃金合約因技術問題被延遲到今年第三季度。該合約為1公斤黃金。
迪拜黃金和商品交易所溝通主管Jabr表示:“期貨是對沖風險的,而不是為了得到黃金,所以我們需要的是一個透明能提供實物黃金的平臺。”
此外許多其他新興市場國家也對黃金有增持興趣。俄羅斯6月增加了50萬盎司的實物黃金儲備,土耳其5月的黃金儲備增加6噸至503噸。相反西方國家,如德國5月將黃金儲備削減2.15噸至3384噸;歐元區整體黃金儲備下降2.09噸至10784.5噸。去年德國向美國索要存放在美聯儲的黃金儲備未果,關于黃金儲備安全性的話題沸沸揚揚,今年歐洲各國預計都不會有加倉的動作。而新興市場國家央行的買興卻恰好彌補了這一空缺。
世界各國央行也仍然是黃金的大買家。當然,實物黃金最大的買家還是中國。
定價權之爭暗潮涌動
中國和印度的黃金消費量占全球的50%以上,然而,倫敦“定盤價”仍是亞洲黃金價格的基準。目前亞洲現貨黃金交易主要參考倫敦金銀市場協會 (LBMA)的內盤定價,然而這個運作長達一個世紀之久的內盤定價機制的受操縱丑聞廣為市場關注,因此亞洲市場的參與者們迫切需要一個更加公開、透明的現貨黃金定價體系。
中國和新加坡爭相推出倫敦黃金定盤價的替代品,向亞洲提供切實可行的定價標準,而亞洲正是這種貴金屬的主要消費者。如此看來亞洲的定價權之爭將是亞洲黃金市場下一階段的重頭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