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不是泡沫 |
愿意從外部市場大肆購買,主要是利用國內的黃金開采來增加黃金,您認為這一狀態會持有多久,中國央行是否最終會成為外部市場的重要購買者? 施安霂:我認為中國央行對黃金市場的作用非常正面,現階段中國央行在外部市場購金還比較謹慎,他們是令人尊敬和非常負責的,他們擔心激烈的購買會造成全球黃金市場的高度波動。中國央行黃金儲備現在是1054噸,僅占其外匯儲備的1.6%,非常低的水平。而且中國外儲增長速度高于黃金儲備速度,過去中國為2%,現在反而有所倒退了。即使考慮到中國央行恢復這個低比例,那么中國央行的黃金儲備量也應當是上升的。 中國國內每年黃金消費大約是450噸,而國內金礦生產量只有300噸,存在150噸的缺口,需要進口來彌補。從中國國內礦山的供應來看,過去10年他們的黃金開采量增加了84%,強度已經很高。但中國的已知金礦儲備僅占全球已知金礦儲備總量的4%,預計中國國內的黃金礦產資源將在6年內用盡。這意味著依靠國內的黃金產量是遠不能滿足中國的需求。 跟過去不同,全球各國的央行現在從黃金的凈出售者變成了凈購買者,他們開始重新評估黃金在貨幣儲備中的地位,優化本國的外匯資產。按照《央行售金協議》,央行同意每年出售400噸黃金,但是現在各國央行僅出售157噸。以前最有意愿出售黃金的歐元區國家開始動力不足,開始停售,甚至反向購入黃金,成為活躍的購買者。在歐債危機時,無論是援助者德國還是希臘都不愿意賣掉黃金來籌集拯救資金。另外,美國在金融危機時期,也不愿意賣掉2800多億美元的黃金來拯救經濟。 《21世紀》:現在整個世界到處叫嚷著“貨幣戰爭”,美國壓人民幣升值,日本干預日元力求貶值,很多國家競相貶值來獲取出口競爭力(爭奪外部需求),紙幣和紙幣之間的比值——比如美元和人民幣顯得不真實了,因為雙方都是浮動的,都可以隨意貶的,于是,沒有穩定的“地基”,這是否將會促使黃金成為一個最基本的價值坐標? 施安霂:我認為黃金正在部分回歸貨幣角色,就你所言,紙幣之間相互比較已經沒有意義了,它們都是不穩定的,應當用黃金為坐標來衡量美元,而不是相反。但是,過去的“金本位”制不太可能回歸。 美元體系處于風雨飄搖之中,很多學者對未來的全球貨幣體系提出設想,比如周小川行長的SDR(特別提款權)設想,未來的SDR將包含什么樣的元素?或者黃金是否會進入一籃子貨幣里面,比重多少?都是未知。海灣國家聯盟也在醞釀類似歐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