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黃金戰略儲備迎來重大進步 |
而指出:購買并儲備實物黃金,將有力地收縮國內的流動性過剩,(以當時價格)每購買1000噸黃金,其效果超過提高0.5個百分點的存款準備金率。而且熱錢流入越多,人民幣越升值,購買黃金相對越便宜! ——2008年11月17日,筆者刊發《應花千億美元為中國未來買黃金保險》一文,進一步指出:我們切不能以僥幸的心態將命運單項押寶在美元身上,誰也不能排除未來若干年美元徹底崩潰的可能性,如果這種情況出現,則以黃金為基本標尺的世界貨幣將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而到來。 ——2008年12月,筆者刊發《金銀管理條例成中國金融最大風險》一文,進一步提醒:我們如想亡羊補牢——抓緊最后的機會購買黃金,就要盡快修改《金銀管理條例》。這個出臺在1983年的條例,對黃金的認識僅停留在“它是一種首飾”的階段,根本無法反映黃金對于中國規避國際金融危機、保衛中國財富、支持中國崛起的重要戰略意義。它極大地封堵了中國機構和個人購買儲備黃金的空間。它已經成為中國金融風險的最大盲點。 ——2009年8月,筆者更是出版了《黃金保衛中國》的專著,在金融界首次提出了“貨幣三態”理論——在近百年的貨幣膨脹周期,是從固態貨幣(黃金抵押貨幣)向液態貨幣(純信用紙幣)、氣態貨幣(金融衍生品)膨脹。然物極必反,盛極而衰,隨著主要信用紙幣的濫發,大國信用貨幣相互博弈拆臺,全球貨幣金融正進入一個貨幣收縮周期,氣態貨幣已經坍塌,液態貨幣地位正逐漸動搖,黃金的貨幣職能回歸有相當大的概率。對于這種未來發展的趨勢,中國不能不防。它還提出了大力發育黃金市場、增加黃金儲備來保衛中國貨幣金融安全的一系列政策和建議,這些建議此次大多被采納。 隨著中國金融業對黃金屬性理解的深入,隨著全球金融危機的爆發,隨著國際金價一路上漲并站穩1000美元以上,傳統“黃金非貨幣,只是首飾”的理論已經無法解釋現實,中國各方人士越來越重視黃金,民間也掀起了增加黃金儲備的熱潮。在這種氛圍中,此次系列政策的出臺,意味著中國在對黃金貨幣屬性的認知和重視上已經在全球各大國中開始領先,并必然在全球貨幣金融博弈中由此前的一再被動轉為戰略主動。 這一系列政策如果更早推出會更好,但現在也不算晚。因為中國民間的儲蓄資金很充沛,中國的貿易順差源源不斷,這是世界其他國家所不具備的條件,這使得中國一旦確定了鼓勵黃金市場流通和黃金儲備發展的策略,那么,很少有國家能夠跟得上中國的節奏,中國會逐漸相對夯實貨幣金融系統的地基。 在當前國際熱錢試圖撤離中國的情況下,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