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不是真愛黃金 |
發(fā)布日期:12-12-06 16:36:04 泉友社區(qū) 新聞來源:第一財經(jīng)周刊 作者:王林 |
如果不能進行此前提過多次的市場化改革,那么輕松實現(xiàn)長久增長則是無論如何也無法實現(xiàn)的。 黃金投資者永遠都會存在,現(xiàn)在有些央行又開始蠢蠢欲動了。 2012年第二季度,各國央行的黃金需求翻了一倍,共買入157.5噸黃金。中國的央行則被認為再次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9月中國黃金進口量激增30%,1至9月進口量已經(jīng)達到了582噸,超過印度總黃金儲備558噸。 來自Profit Confidential金融信息網(wǎng)站的編輯及理財專家Michael Lombardi推測,中國將會在接下來兩年內(nèi)購買5000噸至6000噸黃金。 這個數(shù)字非常壯觀,因為世界黃金協(xié)會公布的每年全球金礦平均生產(chǎn)黃金數(shù)量才有2602噸。倘若實現(xiàn),中國將買走兩年的黃金產(chǎn)量。 央行的這種購買黃金的方式被黃金投資者視若喜訊,推動黃金價格在兩天內(nèi)上漲了約2.5%。但很快有一盆涼水需要澆下來—這種購買不會長久。 根據(jù)過往公布的央行外匯儲備的配置來看,實際上央行對黃金一直是一種若即若離的態(tài)度。在央行的國際儲備中,黃金所占的份額從1913年的近70%降到了現(xiàn)在10%左右。 1998年以來,各國央行其實每年都在出售而不是買入黃金。只有在2009年底,印度儲備銀行從國際貨幣組織大舉購買了200噸黃金,從而使黃金在該行的儲備組合中的比重從4%升到了6%。 央行不喜歡黃金的原因在于黃金一點也不方便。央行的職能很大一部分是為了在迫不得已之時維護本國貨幣的穩(wěn)定,而維護貨幣穩(wěn)定的方式非常簡單,就是靠買入或者賣出大量的美元來與本幣進行對沖實現(xiàn)。顯然如果持有非常之多的黃金,那么在危急關頭,央行需要先賣出黃金換來美元才能實現(xiàn)操作。這很麻煩。 從2008年開始金融危機直至現(xiàn)在的歐元區(qū)危機,導致大國的央行都在未雨綢繆,這個時候它們顯然不會對黃金這個穩(wěn)當卻無法救急的保值品流露出長久的興趣。印度的例外則是因為印度受到的危機沖擊很小,它不需要很多的外匯儲備進行市場交易,相反則需要考慮美元貶值的問題。 簡而言之,那些買入黃金的央行其實都預計到了本國貨幣在一段時間不會遭遇威脅,而它們需要苦惱的是手中美元的貶值問題。中國加大購買量也是因為這個原因。實際上,黃金在中國的儲備中占的份額非常微小,只有1.6%左右,而全球很大一部分國家的平均數(shù)字是10%—美國一直認為中國在操縱匯率的一個例證就是這個。 不過中國大舉買入黃金是會遇到麻煩的。首先中國需要拋售美元,這會造成美元的貶值,導致央行尚未出售的美元價值再次受損,從而還會讓人民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