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銀離奇跌漲 金交所稱買盤不足屬正常市場行為 |
是29380千克,機構成交是散戶成交量的2.21倍,機構主導市場交易。與之相比,白銀T+D業務自營成交量僅為175.299噸,而代理成交量高達4498.221噸,散戶成交是機構成交的25.66倍。 記者手記 暴跌暴漲提示流動性風險 白銀T+D業務周二晚的閃電暴跌暴漲,再次提醒投資者“流動性枯竭”的巨大潛在風險。 現代金融市場 ,以撮合機制為主要交易機制,交易所僅負責將需求撮合,而這樣的交易制度下市場若因為特殊情況買盤或者賣盤消失,就會出現“流動性枯竭”的問題,甚至引發市場的大幅波動。 相信不少投資者對于2010年5月6日美股的“閃電崩盤”還有印象,當日道瓊斯工業指數在20多分鐘內暴跌約1000點,之后又大幅回升,具體到個股,不少前一分鐘還在20多美元交易的股票下一分鐘就變成了1美分交易,正因為如此瘋狂又如此迅速,被稱之為“閃電崩盤”。事后美國證監會的調查顯示,這次“閃電崩盤”是因為高頻交易、計算機交易等的異常下單消耗了所有買盤從而引發了暴跌,大體可算“黑天鵝事件”,但這也凸顯了即使是美股這樣巨大的金融市場,一樣可能出現“流動性枯竭”后的慘劇。 事實上,在小盤股市場,流動性不足導致的價格巨幅波動更是家常便飯。比如前不久因為連續下跌而人氣極其萎靡的A股市場,星輝車模就出現因為買盤賣盤無法撮合導致95分鐘無成交的窘境,而森馬服飾更出現2.5萬元拋盤把股價打至跌停的奇景。至于說中國相對不成熟的交易所企業債市場,一些債券每天成交數十萬元,股價動輒上躥下跳更是成為常態。 美國“閃電崩盤”參與者難防范,那么許多成交相對萎靡的小眾品種,就屬于主觀上可以避免的品種——雖然交投稀疏也可能意味著暴漲,但卻是以存在暴跌風險為代價的。若非專業高風險投資者,還是太太平平玩玩主流品種的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