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背著整袋的現金跑來跑去,為的是盡快拿到采金權。”出身浙江的前煤老板劉軍說,一兩個月前他在云南東川附近的一個小村莊里,見到過三位煤老板對一座小金礦采礦權的競價戰,最后成交價比最初高出近60%。
前不久,還接觸過山西的一個副縣長,后者正帶領當地煤老板組成的一個金礦考察團在內蒙考察。
“就算你沒有采出黃金,只要你能提供金礦儲量與開采狀況的證明,就會有一堆煤老板圍著你轉。”劉軍描述說,煤老板虎口奪食的高招很多,提高開采證報價、一次性支付,或邀請當地關系人士持“干股”。劉軍一個同鄉煤老板在內蒙一口氣買下方圓近20平方公里礦區的采金權。
煤老板們在海外的爭奪同樣兇猛。
新加坡人王偉,某國際開發有限公司CEO,最近在為中國一些民間買家在東南亞購買金礦做中介,令他印象深刻的是“當中有些煤老板,手里運作的資金都在千萬元級別”。
“這些買家搶單很激烈。”王偉解釋說,東南亞地區的金礦勘礦權費用是以“金礦儲量/開采年限×一定百分比”計算,這個“一定百分比”與黃金現貨行情掛鉤,通常行業水準為10%左右,而現在這些中國買家為搶單,已經把它抬升到了15%-20%。有人甚至拿著高盛的報告,說年底黃金會到1200美元/盎司,要求按1150美元的預測價來推算百分比。
如此高的百分比,一旦最后挖不到金,損失會非常慘。但愿賭者仍然超多。王偉曾幫助幾位國內煤老板以接近20%的百分比競購在印尼與菲律賓偏僻地區的金礦。“他們也是情非得已,因為有些質地不錯的金礦勘礦權兩三天就漲一次價。”
命懸泡沫
在群體性亢奮中,豪賭的風險看來的確在上升。
“買到手了,廢礦一個,不能采”,老閆在全國看礦之前,找了數不清的專家問過金礦買賣中的陷阱,“儲量報告很容易就弄出來了,幾個人關起門來在屋子里面編就成,除非買的時候自己探,但又太復雜太耗時”。
金礦賣家的“包裝”技術和障眼法是另一個陷阱。
“在甘肅幾個以前產過金礦的區域,方圓數十里都見不到人,但只要靠近金礦的地方,都會有生活設施很好的辦公樓,賣家常常用這種門面功夫成功抬高了要價。”一位采掘業的證券分析師透露,很多前煤老板買金礦時,都是按以往“采煤礦”的專業知識來估算金礦的真實價值,以為大量設備投入就意味著它將有不錯的產出。
“儲量與實際可開采量不是一回事。”中國有色金屬技術經濟研究院副總工程師趙武壯說,缺乏專業性的儲量限定使數字變得很籠統,對于眾多急于收購金礦的買家而言,恰當評估金礦價格極為困難。
侯惠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