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懸崖”步步驚心全球經濟何去何從 |
計可施的尷尬境地。在經濟衰退的背景下,流動性陷阱的存在導致貨幣政策的“非對稱性”,因此“凱恩斯式”的財政救助往往成為各國面臨經濟困境時的首選方案。但在當前宏觀信用逐漸惡化的趨勢下,財政政策的運用將受到極大限制,而各國目前的“貨幣寬松浪潮”所能發揮的空間也大大縮小,因此,隨著主權債務的持續惡化,各國經濟體的政策緩沖已難以有效形成。 由此可見,隨著美國財政懸崖的“步步驚心”,全球經濟的恢復速度將進一步放緩,政策空間也大大縮小,并且宏觀層面的信用危機也遠未見底。 對于我國而言,當前和未來一段時間的宏觀財務狀況將可以歸納為:近則無憂,遠則堪虞。但是由發達經濟體所反映的政府資產負債表衰退,對我國經濟發展模式及結構調整和升級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一是轉變經濟和社會發展模式刻不容緩,要告別非平衡的增長模式,長短結合,內外兼修,必須堅持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并降低對某駕馬車和某些國家的“依賴癥”;二是深化財政體制改革,改進我國政府的預算會計制度,從現金收付制向權責發生制轉變;三是加強對政府融資平臺的監管,有效控制政府債務風險;四是審慎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五是量力而行,建立符合國情的福利模式和社會保障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