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武警黃金部隊:30年探獲金儲逾1800噸 |
部隊先后出臺5個有關人才建設的"一號文件",每年拿出300萬元,作為人才建設專項經費,建立地質人才信息庫,為入庫人員優先提供培訓、進修、交流、深造的機會。同時,部隊還從立功嘉獎、晉職晉級、福利待遇等方面,對科技骨干實施傾斜政策,全方位打造暖心工程。 經過多年實戰鍛煉和精心建設,我國唯一一所專門從事黃金地質研究的科研單位黃金地質研究所的79名科研干部中,具有高、中級職稱的61人,其中碩士生(含在讀)39人,博士生(含在讀)11人,1人獲博士后,1人在讀博士后,堪稱尋金找礦的智囊團,為武警黃金部隊找礦的雄厚科技支撐。 30年,書寫為國尋金、為民造福的光輝篇章 三十載春秋寒暑踏遍青山尋寶藏,三十載青春汗水風餐露宿鑄輝煌。30年來,伴隨時代變化和形勢發展,黃金部隊官兵牢記使命,主動作為,拓展職能范圍,在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可持續發展等國家重要戰略部署中,勇立新功。 2000年,為響應國家西部大開發的號召,武警黃金部隊找礦重心西移,高端人才和尖端設備向西部集結,先后在西部8省區圈定12處找礦靶區,控制含金水系1l條。藏北無人區有了官兵艱難跋涉的身影,冰封的阿爾金山點亮金色曙光……甘肅寨上,內蒙古哈達門,云南大坪、墨江金廠和寶興廠等一大批金礦浮出地面。西部大地煥發出金色的光芒,荒蕪寂寥的溝壑,迸發勃勃生機。在數支地方地質隊多年找礦未果的甘肅陽山地區,武警黃金十二支隊官兵歷經10年拼搏,探獲一座資源量高達308噸的超大型金礦,潛在經濟價值500多億元,成為亞洲第一、世界第六的類卡林型金礦,一舉改寫我國沒有200噸以上超大型獨立金礦床的歷史。2008年,陽山安壩里南礦段探礦權以21.8億元的價格轉讓,成為我國黃金礦產轉讓以來的最大標額,轉讓所得悉數上交政府,為國家經濟建設貢獻重要力量。十多年來,在祖國西部,武警黃金部隊先后探明1個超大型、3個特大型、17個大中型金礦,提交黃金資源/儲量700多噸。金燦燦的收獲,托起了西部發展夢想。 2004年,國家提出中部崛起口號,黃金部隊集中人員、資金、裝備力量重點突破,探獲了湖南大新金礦、安徽霍山單龍寺金礦帶。 2004年10月,國家有關部委把危機礦山增儲正式納入國家經濟戰略。武警黃金部隊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在內蒙古哈達門、吉林夾皮溝等12個危機礦山擺開找金戰場。面對百年礦業開發、地表資源日漸枯竭的困境,部隊官兵在科研人員"攻深找盲、探邊摸底"理論的引導下,從尾礦、周邊、深部找礦,幾年來新提交黃金資源儲量100多噸,使礦山壽命平均延長5至10年。 面對地勘行業的深化和調整,武警黃金部隊主動拓展功能,提出以金為主、多金屬找礦的發展思路,僅2008年,部隊新探獲鉬資源量5.1萬噸、銀57噸、三氧化鎢14356噸,銅鉛鋅51887噸。以金為主的多金屬找礦已見成效、發展勢頭良好。 在履行地質找礦使命的同時,黃金部隊官兵把駐地當家鄉,熱心支援地方建設,積極參與治安維穩,遂行搶險救災等多樣化任務,在黑龍江省伊春特大森林火災、抗擊雨雪冰凍災害、汶川特大地震救援中以實際行動譜寫出魚水深情的動人樂章。 武警黃金部隊走過的30年,是與改革開放同頻共振的30年,與祖國繁盛交相輝映的30年。據武警黃金地質研究所研究,目前中國找金潛力為1.5萬噸至2萬噸左右。對黃金部隊而言,這既是挑戰更是機遇。這支屢建奇功的尋金勁旅,必將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引下,乘勢而上,充分發揮我國黃金地質事業的"國家隊"和"野戰軍"的作用,為進一步振興中國黃金工業、促進經濟建設發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