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增幅。
《《《
中游
賺加工費不賺價差 白銀加工業少了風險丟了利潤
每經記者 楊長江 發自廣東海豐
27歲的龔偉達(化名)已是兩家銀飾加工廠的老板,10余名員工每年可以帶來上千萬的生意,但他到手的凈利潤卻只有幾十萬。“我們不賺銀料的差價,只賺加工費,銀料可以客戶自己提供,也可以由加工廠向銀料商購買,但價格較為透明,一般不會賺取差價。”龔偉達說。
在廣東汕尾海豐縣的梅隴鎮,像龔偉達這樣的年輕老板大有人在。汕尾市金銀珠寶首飾行業協會辦公室主任施華溢向記者介紹,粗略估計該鎮銀飾加工企業數量在1500家左右,各式珠寶加工企業數量超過2000家,全鎮約10萬人口中有3萬~4萬人從事該行業,其對當地GDP的貢獻率約為70%,是名副其實的支柱產業。
在坩堝爐、噴槍、焊槍、噴燈噴射的火焰的映襯下,砧臺上鍛打著各色銀飾,聲音清脆而密集,混響在梅隴鎮的上空。人聲鼎沸、一片炙熱的背后,潛藏的卻是白銀加工行業,產業分散、作坊林立、企業盈利能力極弱、缺少品牌的冰冷現實。
盡管基本擺脫了銀價波動帶來的風險,但隨著人力成本的上升,梅隴鎮經營者們微利甚至是虧損局面愈發嚴重。
“老板幫工人打工”/
入行7年的龔偉達盡管已經成長為老板,但仍脫無法擺脫起早貪黑的勞碌。一大早開工到晚上22點后收工回家,他每天都要花費十幾個小時在工作上。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銀飾零售商身份同龔偉達取得聯系。在他其中一個工廠里,記者看到,狹小的空間里坐著七八個年輕的工人,他們正在細心地修飾著手中的銀料,按照客戶的要求,將其做成精美的手鐲、戒指、吊墜等銀飾產品。
在梅隴鎮首飾加工行業,“老板幫工人打工”成了當地茶余飯后的談資之一。記者的調查證實了這一玩笑話的真實性——小型加工廠老板賺取的利潤低于員工薪資的現象普遍存在,在行情不好的情況下,虧損也要做。
即便如此,用工荒亦長期存在。記者在多家工廠門口看到,不少印有“長期招工”字樣的招聘海報已十分陳舊。
“人工成本很高了,最普通的工人月薪保底也是4000元,有點技術含量的老師傅就是1萬多。”龔偉達介紹說。
隨著沿海產業加速向內地轉移,此前很多外來務工人員都選擇了返鄉務工,而海豐作為經濟水平一般的縣級市,對內地勞務人員的吸引力正在下降。如此一來,企業招工不得不轉向周邊地區甚至是本地年輕人,這個群體對薪資待遇的要求比外來務工人員要高。
施華溢在接受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