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中國黃金部隊 |
發布日期:11-06-07 08:54:19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河南日報 作者: |
探中隊戰士們常年面臨的困難之一。醫學證明,人類聽力所能承受外界的噪音是80分貝,而機臺前的噪音高達110分貝。被譽為“拼命三郎”的武警黃金五支隊支隊長張寶河在機臺前干了16年。16年,他累計鉆進達4萬余米,相當于鉆透了5座喜馬拉雅山,為國家探明黃金儲量80余噸,潛在經濟價值80多億元。機臺常年的噪音導致他常年頭暈、耳鳴。醫院診斷結論為植物神經損傷而致神經性耳聾,基本沒有治愈的可能。現在他需要依靠高倍助聽器來和外界進行溝通。 鉆探機在確定好的方位內打鉆,延伸到地下幾百米的深處采樣。“鉆機一旦開始就不能停止,必須一天24小時旋轉。”勘探中隊技術負責人翟開慧說。“因為一旦停下來,已經開鉆的山崖隨時可能出現垮塌現象,發生堵塞。”為了維持鉆探機全天候不間斷運行,戰士們4人一班,3班倒輪流值班。“所以來我們中隊的客人一天24小時都可以吃飯,深夜12點都有飯吃。”翟開慧開玩笑說。 對于王彥明和戰友們而言,這些年的最大變化就是他們的工具發生了很大變化,比以前輕,也更快捷。“以前工具是"老三件",錘子、羅盤、放大鏡,全憑人力。”王彥明說。現在他的勘探設備換成了“新五件”:數碼攝像機、數碼相機、錄音筆、手持GPS(全球定位系統)、掌上電腦。 戰士們會將采集到的礦石樣本送到各支隊的研究所。所有的化驗結果匯總起來,就是黃金部隊的找金成果。這些成果,連同勘探圖紙,最終都要上報,再由國家統一協調開采。而戰士們接下來要做的,是收拾行裝開赴另一個目的地。部隊勘探出金礦轉讓給地方開采,帶動了當地的經濟發展,而戰士們卻無緣見到提煉出來的金子。 在老百姓心中,黃金兵就是財神 1978年改革開放大幕初啟,中國急需增加外匯和黃金儲備來加速國民經濟建設,鄧小平把重擔壓在了“將軍”副總理王震肩上。“中國不貧金,中國缺少的是專業化的找金隊伍。”和中國地質學家們深入調查研究后,王震向中央建言:“讓部隊去找金子!”王震的建議,成就了世界軍事史上絕無僅有的一支部隊。 1979年3月,正在大巴山施工的原解放軍基建工程兵某部官兵,放下風鉆,拿起了地質錘……1985年,黃金部隊正式列入武警部隊序列。 黃金奇兵最早引起媒體關注是在1983年,奮戰在大興安嶺的黃金五支隊官兵和家屬淘到了震驚全國的特大“狗頭金”。那年夏天的一個黃昏,在大興安嶺守著淘金溜槽的姚金鳳準備收工,忽然發現溜槽內有一塊沾滿泥沙的石頭,正想撿起來扔掉,掂在手里又發覺分量很重。細心的姚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