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黃金”背后的圈錢陷阱 |
發布日期:12-04-12 08:49:02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經濟導報 作者: |
議書及其他相關信息也是假身份證注冊,投資者打入犯罪嫌疑人賬戶的資金一般通過五六次轉賬。 用模擬操盤引誘投資者 平陰警方在調查中了解到,犯罪嫌疑人指使聘用的業務人員,通過百度搜索電話號碼,廣泛進行電話聯系投資者,但其業務電話通過電話號碼改號軟件改動,警方并不能通過業務電話定位到犯罪嫌疑人。 為了以假亂真,業務員通常冒充黃金投資人、黃金分析師等角色。犯罪嫌疑人利用投資者想快速致富的心理,告訴聯系人,與炒股票相比,炒現貨黃金業務非常賺錢,誘導投資者上當。 據了解,犯罪嫌疑人通過網絡發出網絡模擬操盤,投資者在網絡模擬操盤進行模擬操作時均為賺錢。 據一些業務員交代,他們在投資者模擬操盤一段時間后,發現火候差不多了,就開始誘導投資者進行實盤操作。 當與對方達成投資意向后,犯罪嫌疑人會誘導投資人將資金投入指定的炒作賬戶,隨即該資金就被通過網銀層層轉賬,將投入的資金全部流入犯罪嫌疑人的個人賬戶。 投資者此刻進行實盤操作時,其實只是在網絡模擬操盤上玩“數字游戲”。犯罪嫌疑人通過后臺操作,讓投資者的操盤此刻都為虧。當投資者發現投入的錢都丟失時,他們可能會誤以為投資操作失誤,而不知道這些錢早已被犯罪嫌疑人詐騙。 截至目前,此案涉及山東、江蘇、廣西、貴州等十多個省的“炒金客”,涉案金額近千萬元。 在調查中,警方發現大部分受害人都是“求錢”心切的受害者,從而被詐騙團伙誘導騙走大量錢財。警方提示,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遇到“餡餅”,廣大市民一定要提高警惕,分清是“陷阱”還是“餡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