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打為主外幣與黃金理財產品宜謹慎 |
發布日期:10-10-12 08:39:09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四川在線 作者: |
在剛剛結束的國慶大假中,各商業銀行展開了新一輪超短期理財產品發行競賽,建行、中行(601988,股吧)、中信、華夏、光大、農行(601288)、深發展等多家銀行發布多款理財產品,投資期限7—11天不等,預期年化收益率多在2%以上,最高達到3.2%。 與去年同期相比,產品發行數量基本持平。但在這貌似波瀾不驚的表象之下,一場躲避市場“雷區”的產品轉型調整正在悄然上演。 短期產品仍是主力 投資期限短、資金門檻低,成為一部分銀行理財產品吸引投資者的賣點。 近期以來,期限在3—6個月的短期理財產品、期限在1個月及以下的超短期理財產品成為銀行理財產品發行的“主力”。一些理財產品研究機構均認為,這一趨勢將在第四季度被延續下去。“短期理財產品風險相對較低,很受投資者歡迎。”光大銀行(601818,股吧)成都分行一位理財師介紹,銀行短期理財產品主要用于投資銀行間債券市場、貨幣市場、信貸市場、資本市場等,是一種向公眾發售的具有較高收益的產品。而且,為留住高端客戶的資金,銀行會將自身部分收益讓渡于投資者。一旦加息預期實現,這些產品的收益率也會水漲船高。“投資者在選擇理財產品的時候,一定要關注產品投資范圍和預期年化收益率,留意短期理財產品的申購、贖回費率,要仔細研究說明書,還要經常關注銀行公布的信息。”該理財師建議。 外幣理財產品發行冷清 人民幣理財產品發行勢頭向好,也凸顯出了外幣理財產品從今年以來遭遇的冷清境地。“第三季度外幣理財發行數量達到了一年中的低谷,很多投資者今年內都不考慮買外幣理財產品,主要原因在于人民幣升值預期,可能會對此類產品造成沖擊。”某國有商業銀行四川省分行的一位外匯交易員透露,投資者不僅要承擔產品本身價格波動的風險,還要承擔可能的匯兌損失。 銀行在外幣理財產品發行上格外謹慎。數據顯示,在國有銀行中,除中行、交行仍維持外幣產品發行數量,其余各家在外幣理財產品的發行上都“意興闌珊”;股份制銀行中,除招商銀行(600036,股吧)之外,其余銀行的外幣理財產品單月發行量也較少,基本都不足10款。 記者調查發現,在上一季度發行并到期的25款短期外幣理財產品中,基本以保證收益的債券貨幣市場類產品為主,年化收益率集中在0.9%—2.3%,市場競爭力與吸引力明顯不足。 黃金掛鉤類產品收益欠佳 今年國慶長假可謂名副其實的“黃金周”。國慶前夕國際金價便突破1300美元/盎司,假日七天更是以幾乎每天10美元的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