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的生產市場化和流通市場化 |
國務院1993年63號函指明了黃金市場化方向的同時,取消了除增值稅外的幾乎所有在計劃經濟體制中形成的優(yōu)惠政策。失去了政策保護的黃金工業(yè),從此開始了長達20年的高速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產值10年增10倍的奇跡,并從2007年開始至今,超過南非而成為全球黃金產量第一。幾代領導精心呵護的黃金工業(yè),在徹底解除呵護之后,實現了幾代領導的夢想。 與騰飛的黃金生產不同,流通體制很長一段時間仍停留于計劃經濟。金價信息傳遞路線長,滯后現象嚴重,為黃金走私留下了無風險套利空間,一時間走私盛行。流通環(huán)節(jié)市場化提上議事日程。 2002年10月30日,上海黃金交易所開業(yè),標志著長達半個世紀之久的黃金管理的解除,黃金統(tǒng)收統(tǒng)配管理體制從此成為歷史。在上海黃金交易所開業(yè)儀式上,時任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戴相龍致詞中指出:“(上海黃金交易所)初期要為黃金現貨交易提供交易平臺和相關服務。在完善現貨交易的基礎上,要積極開發(fā)黃金投資產品,逐步建設成為金融投資業(yè)務為主的金融市場。”這表明決策者對中國黃金市場發(fā)展是兩步走的戰(zhàn)略:第一步是建立一個黃金商品市場,打下一個基礎;第二步是在黃金商品市場的基礎上,逐步建立黃金金融市場。 2007年9月,黃金期貨在上海期貨交易所上市。按照原本的設計,以商品交易主導的現貨黃金市場上海黃金交易所,應該承擔向黃金金融市場轉變的責任。也就是說原本計劃要把上海黃金交易所建設成為一個現貨與期貨、即期與遠期都可以交易的全能的唯一黃金市場。但是考慮到黃金現貨市場與黃金期貨市場存在著功能上的差異;而且從世界范圍來看,當代黃金市場是一個多種形態(tài)市場并存的競爭性結構,而不是一個由個別部門掌控的壟斷性結構。最終管理層還是選擇了放棄壟斷。在市場化改革中放棄壟斷,是我國黃金市場化改革15年后的又一次突破,對我國黃金法規(guī)體系建設、稅制設計、市場競爭、交易主體發(fā)展等多個方面產生重大影響。我國黃金市場的繁榮在更廣、更大的社會經濟層面上展開。 隨著黃金期貨的上市,黃金市場進一步細分為黃金交易者與黃金投資者。黃金市場細分的過程并沒有因此結束。按照國際黃金市場現狀,黃金市場還將細分為批發(fā)市場和零售市場;場內市場和場外市場;標準化合約市場與非標準化合約市場;撮合交易市場和做市商交易市場,等等。市場細分是為了滿足市場多元化需求,也正是在滿足市場多元化需求的過程中,我們的黃金事業(yè)才能蒸蒸日上。 大宗商品市場除了現貨、期貨外,還有其他的投資方式。具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