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頻頻失誤 炒銀虧光50萬 |
:炒白銀27.5美元/盎司入市,30.8美元出來,由于倉位低,只賺了不到3萬元。 盲目自信與興奮,再加上頻繁操作,終于讓黎先生進入了投資“黑洞”。2012年9月后,白銀進入了走跌期,黎先生仍認為美國的量化寬松政策會長期延續,貴金屬市場依然牛市。別人逢高做空,他是逢高做多,不僅在33.2、34與32.5美元三次建倉,居然還在31.8補了倉。結果,50多萬元兩個月只剩下19萬多元。 2013年后,黎先生吸取教訓,不敢輕舉妄動,避開了春節后的第一次暴跌。然而,由于對形勢誤判,他抄底依然比別人早。“當時輕視技術圖形,光想著基本面;其實,4月后銀價連續跌破了三道重要支撐位,熊市已經開始了。” 實際操作中,黎先生4月、5月、6月、10月四次入場“抄底”,依然做多,結果“抄”到了山腰上。到了年底,他將去年的19萬元炒得“毛都不剩”,最后還倒貼了幾千元,才沒有爆倉。在業內朋友的勸說下,黎先生終于調整心態,11月開始遠離T+D市場。 記者了解到,對比其他省份的投資者,廣州投資者進入貴金屬T+D較早,在規范平臺操作的人數較多。因此,大額投資損失的有相當數量來自這個規范平臺。 “山寨”交易所:廣州老金民外省平臺虧近百萬 2013年下半年至今,各地的“山寨”交易所再次迎來了發展高潮。江蘇、浙江、福建三省涌現出了多如牛毛的商品交易公司與貴金屬投資平臺。 廣州客戶阿康(化名)正是“受害者”之一,他也曾參與過上海黃金交易所的T+D交易,但對該平臺的服務不滿意,認為其手續費太高、操作不靈活。于是,2013年初,他經不住外省一家新成立的貴金屬平臺的營銷員多次“電話邀請”,將自己的100多萬元投資轉到了該平臺炒賣白銀。 該平臺的突出特點是接受“代客理財”,可提供詳盡的操作指導。阿康雖是“老金民”,卻由于工作繁忙,也很期待被“指導”。時間一久,他在做空操作中兩次獲利,就逐步信任了自己的“指導老師”,與之私下里簽訂了“代客理財”協議。可100萬元一到“老師”那里,就成了接二連三的“失誤”,直到年底,損失成了8萬多元。 他目前在向交易所追討損失,進展并不順利,交易所的理由是,簽不簽協議是你自己的私人行為,與公司無關。 在記者走訪中,類似遭遇的廣州投資者不在少數,金市“菜鳥”居多,“老金民”也有,都是在網絡、電話上邂逅“山寨”公司,導致了幾十萬元、十幾萬元的“虧損”,而且投訴無門、討債困難。 騙子公司: 金銀有限公司成黃金有限公司 記者還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