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過年,我家的餐桌上總少不了一條大鯉魚,記得兒時我曾向母親抗議道:“年年都吃鯉魚,我都吃膩了,能不能換一換嘛?”當時母親摸著我的頭,笑著說:“傻孩子,年年有魚不好嗎?鯉魚就是利余,咱家做生意的,圖個好意頭啊!”長大以后,我也習慣了這種方式,即使因工作關系留在異鄉過年,我也會在餐桌添上一條大鯉魚,不圖意頭,只為嗅到家中過年的味道。
或許恰恰因為我對鯉魚情有獨鐘,所以每當看到收藏柜中的中國吉祥文化系列——“年年有余”金幣時,都會禁不住捧起來品賞。賞賞幣中蹦跳的鯉魚,品品畫中圣潔的蓮花,既養眼又怡情,且每次似乎都能在幣中得到一些感悟與樂趣。
2015吉祥文化“年年有余”紀念金幣背面圖案
“年年有余”的吉祥圖式,屢見不鮮,它既是傳統的吉祥符號,也稱得上是中國傳統吉祥祈福最具代表的語言之一,民間宅院貼的門神、年畫、窗花大多會襯托有“魚”的圖式,甚至櫥柜、碗碟上都有魚兒在游動,可見“年年有余”早已深入民心。這枚金幣圖案設計的取材,實質沿用了常見“年年有余”吉祥圖式的主要內容,鯉魚、蓮花和水三大元素構成了整個畫稿,沒有摻雜任何其他元素,表明設計者對于傳統保持著必要的尊重和敬仰。傳統與創新素來背道而馳,盡管從藝術美感角度上,金銀幣圖案的設計傾向于新穎和創意,但面對紀念幣的特殊屬性,當魚與熊掌不能兼得時,設計師顯然更注重題材本身的文化和底蘊,故本幣的圖案設計不求新和奇,而是緊扣主題,突出“韻”與“和”。“韻”即神韻和精神追求,設計師以極其精細的工筆刻畫作為主體的鯉魚,飽滿的輪廓突出魚的健壯肥美,尾、鱗、翅、須展示著魚的形態,魚身的彎曲則帶給人們一種跳躍感,令此魚頓然有了生命力,特別是采用了鋯石鑲嵌的魚眼,華光四射,有畫龍點睛之妙,鯉魚更顯得活靈活現,栩栩如生。魚身上散發的精氣神恰恰是人們的精神追求,那是一種積極向上、魚躍龍門的奮斗精神。“和”所體現的是畫面氣氛和共鳴感,設計師以三朵大小不一,或高或低的蓮花穿插在鯉魚的兩旁,不僅增添了鯉魚的靈動感,同時使孤立的鯉魚有了“伙伴”,這就構成了“和”的氛圍。蓮與魚組成“蓮連有魚”,也即“連年有余”,這是人們喜聞樂見的組合圖式,加強了畫境吉祥和美好的寓意,更契合吉祥文化的主題思想。裝飾感很強的水、波浪在本幣中作用不容忽視,它們與魚的動感、蓮花的妖嬈相映成趣,把各個獨立元素融為一體,構成了一幅豐滿、和諧、靈動、圓融、吉祥的畫圖。觀畫面,我們很自然地感覺到一種富象與旺象在幣中綻放,美好與幸福已滿載心中。
“方池如鑒碧溶溶,錦鯉游揚逐浪中。”金幣中鯉魚騰躍,水花濺射,圣蓮高潔,金光流溢,既有藝術的詩情畫意,又有現實的細節描寫,畫中情景逼真生動,我們宛如臨池賞魚,頗具意趣。雖說整體設計不脫離傳統吉祥圖式的框架,但并非一成不變的照搬,設計師通過對各元素的精細刻畫實現了變化,結合出色的浮雕、噴砂、拋光等工藝處理,讓我們看到了中國吉祥文化所蘊含的另一種氣韻和感召力,這種由文化提煉出的藝術美感正是中華民族所煥發出的精氣神。(供稿:廣東泉友閣金幣有限公司)
來源:中國金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