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行業的習慣,人們通常把由黃金、白銀、鉑、鈀等貴金屬材料所鑄造的國家法定貨幣,稱之為“貴金屬”幣,其中黃金排在第一。歷史上黃金就是價值很高的金屬,它耐磨、耐腐蝕、長久保持鮮亮。無疑,2007年6月20日發行的“第29屆奧林匹克運動會”(第二組)金銀幣中,分量最重的,當屬1款5盎司金幣和2款1/3盎司金幣。但這3款金幣的亮點,不在于它的材質,而在于它以傳統文化為中心的理念,更符合“奧運會”金銀紀念幣設計的民族化方向。
![中國集幣在線_泉友社區_JiBi.Net 圖片點擊可在新窗口打開查看](http://bbs.jibi.net/UploadFile/2014-7/20147248435262202.jpg)
3款金幣的正面圖案基本相同,但5盎司規格的會徽為彩色,1/3盎司規格的會徽為本色,兩者各有特色。3款金幣正圖主畫面分內外3個層次,最出彩的內圈部分,為兩條相互盤繞且有意識無意識構成傳統紋飾的浮雕對龍。龍是中華民族的生生不息的圖騰形象,傳統紋飾體現的是民間祥和安寧的寓意,兩者相融,喻意高貴、吉祥,喻意幸福、喜慶。尤其是5盎司規格的金幣,以橙橙本金之色,從民族文化角度,襯托出內環彩色“會徽”,更具有感染力和沖擊力。
欣賞5盎司金幣的背面圖案,最深的印象,就是一個“力”字,這個“力”,源自傳統體育文化――武術。對于中華民族,武術的意義不在于運動本身,而在于它承載有先祖更多除暴安良的的夢想。武術在中國,不單純是一種技擊技能,而是一個復雜的、不斷融合的、發展的有機體。離開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土壤,武術無“武”也無“術”。 5盎司金幣的背圖設計者,深刻地這一層意義,幣面以奧運五環為大背景,舞劍,耍刀,弄棍, 斗拳,各有各的氣勢,各有各的神韻,但萬變不離其宗,最后又通通歸于“力”字上來。這個“力”,類似于儒道釋,有其基于人性論的對人的終極關懷。這也恰恰是中國武術與外國各類技擊形式的區別所在。
供稿:上海申泉工貿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