湮滅于時光里的秘密 |
傳說在古時,一位母親歷經鬼門關,誕下了締造商代中興的皇子(一位還是兩位目前尚無從考證)。這位母親相對于蕓蕓眾生來說,有著一個特殊的身份——商王武丁之妻。在歷史的長河流淌過三千多年后,她憑借一件青銅器被世人永遠銘記,而這件器物也給后人們留下了許多未解之謎。 這件青銅器就是著名的司母戊鼎——商王祭祀母親之重器。該鼎通體高133厘米、口長112厘米、口寬79.2厘米,重達832.84公斤,是已發現的中國古代最重的單體青銅禮器,因鼎腹內壁上鑄有“后母戊”三個字,因此又名后母戊鼎。僅僅因鼎內的這三個字,就帶給后世無數爭議。有學者認為“后”是“司”的意思,意為祭祀;更多學者認為“后”,有偉大、受人尊敬之意。上述兩種說法,莫衷一是,故鼎之命名,無法統一。而“后”字的真正含義,也隨著鑄造者的化為塵煙,而成為一個永遠無法解開的謎團。據傳,武丁后妃婦妌育有一子擬或兩子,即史稱的祖庚、祖甲的兩位商朝君王,他們是否為一母同胞,已經湮滅于浩渺的歷史歲月中。于是,后母戊鼎的鑄造者究竟歸屬于哪一位君王的在位時期,后人也已無處辨析。 陶范法鑄造而成的后母戊鼎,據史學家推測,需要重達1噸的青銅原料,還需由數百人協作鑄造方可完成。鼎身四周鑄有精巧的盤龍紋和饕餮紋,增加了器物本身的威武、凝重感。傳說饕餮乃龍之九子之一,是一只好吃的野獸,把它鑄在青銅器上,應該是寓意人民吉祥、豐年足食。而我眼中的后母戊鼎,卻是“子欲養而親不在”的懷念與感傷,表現了商王追憶去世母親的哀思,也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傳承不息的孝道美德。 中國人民銀行于2014年8月8日發行了中國青銅器金銀紀念幣(第3組)一套,其中5盎司金幣背面圖案正是這件被古老神秘氣息所籠罩的后母戊鼎。這枚金幣的面世,把屬于一個民族的驕傲,變成了全世界人民的精神財富。我想,只有通過黃金材質的原色呈現,才能真正表現出它的絕美與瑰麗。 后母戊方鼎出土七十五載,命名爭論不休,而圍繞它的傳說更是層出不窮。三千年春秋的流逝,卻始終無法湮滅子孝母慈、母逝子祀的中華民族文明,那是情感和人性的光輝,值得我們及后世永恒傳承!(供稿:吉林省集幣有限責任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