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鴉片戰爭后中國被迫開放的五個通商口岸是?”答:“廣廈福寧上”。當初歷史老師提問,我們都能隨口答出來,因為把五個城市的第一個字組成五字短語,便記得相當牢靠。“寧”指的是寧波,位于浙江省的一個沿海城市,簡稱甬。在古代,寧波是中國大運河南端出海口,“海上絲綢之路”的東方始發港,現在是世界第四大港口城市,長三角五大區域中心之一。當年英國人選擇寧波作為通商口岸,一定是看中了寧波發達的工商業和繁榮的金融業,這里有他們夢寐以求的商品傾銷市場。然而英國人不了解中國的國情和民俗,運來的大量商品出現滯銷,他們歸罪于在中國開放的通商口岸太少,于是又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這是后話。
一個城市,須有深厚的歷史沉淀和文化底蘊,也有得天獨厚的的地理環境,更有與時俱進的魄力和機遇,才能厚積薄發,獲得長遠發展。寧波就是這樣一個幸運的城市,它位于我國海岸線中段,塞北的毛皮、參茸,江南的絲綢、茶葉等南下北上,運輸十分便捷。外貿商船從寧波港出發,把貨物運送至朝鮮、日本、東南亞等國,同時也把中國古代先進文明成果帶到這些國家,影響了它們的社會變革和歷史進程。
金幣背面分成兩部分,右邊是三江口的鳥瞰圖,田地、道路、園林、港口等紋理縱橫,“阡陌交通”,一個個網格組成了三江口的地理圖像。甬江、姚江、奉化江匯聚成一個大大的字母“Y”,江上橋梁橫跨,橋下帆檣林立,昔日往來貿易,財源廣進,今天移步換景,美不勝收。左邊篆書的“甬”字好像一艘歸來的大船,字尖就是向右的船頭,正要駛入甬江。甬字與三江口網格之間的空隙組成一個不規則的正方形,整體看上去好像中國古代的圓形方孔錢造型,緊緊扣住了“錢業會館”的主題。
銀幣背面,會館的門頭外景和錢莊內景組合在一起,門頭上的一片光亮鏡面,恰似湛藍澄澈的天空,廣闊深邃、意境悠遠,正如會館本身有著濃郁的文化、綿長的歷史。戲臺兩側各大錢莊的招牌整齊有序的排列,由近及遠,加強了畫面的縱深感。會館整體呈中軸對稱,雕梁畫棟,古色古香,這與北京故宮、曲阜孔廟的建筑模式相同,展現了中國古代建筑藝術之美,并融入了儒家思想的中庸和諧的觀念,要求金融從業者中規中矩,誠信交易。想當年,會館里聚會、交易、洽談之人絡繹不絕,現金銀票,銅錢紙鈔,賬本貨單,從這個人手里到那個人手里,進進出出,來來往往,何等的繁忙興盛。如今的會館成了文物保護單位、錢幣博物館,等待著錢幣愛好者去了解錢業歷史、貨幣文化。
錢業會館設立90周年金銀幣完整記錄了寧波城市和金融業的發展歷程,講述著一個發生在特定歷史背景、地理環境下的精彩故事。寧波城的興盛和金融業的繁榮,離不開“誠信”二字,人無信 不立,業無信不興,這兩個字拷問的不僅僅是經商者,也是每一個中國人的良心。(供稿:濟寧華鑫發展有限公司 作者:靈犀一葉)
來源:中國金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