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常說,“北敦煌,南大足”。如果說敦煌是佛教的一個精致奢靡的夢,那么大足就是坐落在蔥郁山林中一顆期待被人欣賞的明珠,靜謐地訴說著千年前令人神往的佛教傳說。位于重慶的大足石刻于1992年12月被列入聯合國《世界遺產名錄》,是國家首批5A級景區,世界八大石窟之一,享有“東方藝術明珠”的美譽,是不可多得的歷史寶庫、藝術瑰寶和佛教圣地。
“藝高不懼天工膽,壑險難遮信眾旌。春夢秋云花又艷,青荷醉把八音鳴。”為了銘記和宣揚中國的世界遺產,弘揚源遠流長的佛教文化,傳承高超的石刻藝術,中國人民銀行于2016年7月19日發行了世界遺產——大足石刻金銀紀念幣一套。該套金銀紀念幣共4枚,其中金質紀念幣2枚,銀質紀念幣2枚,均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貨幣。
該套紀念幣的正面圖案均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并刊國名、年號;其中的一枚150克圓形金質紀念幣背面圖案為“千手觀音”造像,并刊“大足石刻·千手觀音”字樣及面額。
該幣的背面圖像取材于大足石刻寶頂山著名的第8龕千手觀音造像。設計師在幣面上運用了透視手法,完整地表現了原石刻作品的整體畫面,清晰地刻畫出了觀音菩薩溫柔悲憫的神情,以及千手展開的震撼形態,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同時,通過浮雕、多層次噴砂等工藝的運用,逼真地表現出觀音菩薩雙眼微睜、令人敬畏的神情。其身體的上下、左右、前后都伸出了佛手,每一只佛手都纖細修長,千姿百態,錯落重疊,反側相承,構成了一幅猶如孔雀開屏般的絢麗畫面,再現了原石刻作品巧奪天工的雕刻技藝。流暢的線條里透露出唐宋時期清致高雅的氣度,仿佛下一秒就能聆聽到佛祖的教誨,伴著梵音仙樂突然涌來,令人耳清目明。
觀音菩薩頭戴七寶天冠,兩條飄帶由冠頂垂于兩側肩膀,長短恰得其分,線條緊湊而又不失細膩。觀音的面龐圓潤,神態動人,刻畫尤其精細。觀音的胸前,裝飾著觀音獨有的寶珠瓔珞,繁而不亂,美而不浮,寓意“無量光明”,這與千手觀音的慈悲形象十分契合,充分體現了設計師對佛教文化研究的明晰透徹。只見觀音身著寶衣,獨身靜坐,衣袂飄舞,身姿優美,有一種渾然天成的安樂與平和,大有拯救蒼生于苦難的慈悲胸懷。觀音菩薩的膝蓋以下隱入下方,這樣開放式的雕刻藝術,在有限的畫面內展現出了無限的藝術遐想,體現出了“以小襯大”的藝術效果。設計師在幣面上細致地再現了觀音菩薩溫和仁慈的神態,也詮釋了佛教普度眾生的慈悲理念。
傳言妙莊王的三公主因獻一手一眼為父王合藥治病,佛感其孝行,賞還她千手千眼,這也就是千手觀音的原型。幣面上,菩薩的千手或舒展在身側,或仰放于下腹前,或合十于胸前,結成意義不同的手印,代表著菩薩的不同身份,體現著佛教的不同教義。千手千掌各有一慈眼,每只手持不同器物,就是種種法門,為的是救助眾生。千眼表示智慧無窮,觀照世間。設計者師在幣面上對千手觀音惟妙惟肖的刻畫,充分體現了佛教文化中一直宣揚的從善而為、孝對父母的佛學思想。
以這尊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作為這枚大規格金幣的主圖案,一方面是因為它是大足石刻的代表性作品,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佛學價值;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它充分展現了中華民族忠孝的核心價值理念。千手觀音的造像是佛教藝術中一種古老而又常見的題材,既飽含深意,遵循禮法,又獨具特色,發人深省。
設計師借助這枚世界遺產——大足石刻150克“千手觀音”金幣,不僅表現了大足石刻回旋在歷史里的魅力,其整體雕刻的鬼斧神工,更是以小見大,悠悠歲月,讓我們得以窺見前人高超的匠心智慧。看著這座縱貫千余載,橫融佛學經典的石刻造像,想象滾滾歷史長河里那些令人神往的故事,智慧者的遠見卓識,蓋過了浮華塵世的天荒地老。讓我們踏上旅程一起去尋覓吧,大足石刻不單是信仰,更是對中華民族精神的皈依。(供稿:四川匯廣收藏品銷售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