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中國過年時的景象,大抵如詩中所描繪。小孩子歡歡喜喜地放著炮竹,想要趕跑長輩們口口相傳的兇猛怪獸“年”;大人們豪飲著屠蘇酒,回憶著一年的辛勤勞作,笑意洋溢在每個人的嘴角;家家戶戶換好新的春聯、貼好福字,圍坐在一起,望著美妙的日出,談一談家長里短,隨即進入新的一年。這些傳統的風俗與習慣,從中華民族五千年伊始便沿傳直至今日,人們送走了過去一年的歡樂與不快,對于即將到來的又一次輪回,又一歲初始充滿了深深的期許。
為弘揚中華傳統的喜慶佳節,提高人民對于傳統文化的關注度,中國人民銀行于2014年12月26日,發行了2015年賀歲銀質紀念幣。
該枚紀念幣背面圖案的取材有著典型的中國傳統文化韻味和豐富的寓意。自古,中國傳統的四合院建筑就聞名于世,院子的設計及取景,每一個細節都充滿著對稱方圓之美。仔細觀賞這枚幣,由外至內的設計,像是被誰推開了兩扇四合院渾厚的木質大門,“吱——呀——”的一聲,隨即映入眼簾的就是一個大大的福字,是熟悉的行書字體,像是自己家中貼著的那個福字,無比親切。一個簡單的福字充斥著極其濃烈的對于未來美好生活的期待。對那些離家遠走的游子來說,它也代表著割舍不掉的對家鄉的那份依賴,對家人的思念和對回家的渴望。它不僅是歷經滄桑、洗盡鉛華之后,祖先留給我們的一種文化財富和文化信仰,更是每個中華兒女歡度春節時常常提及的祝福、每時每刻所渴望的一種生活態度和生活愿景。
緊緊圍繞著福字的,是兩只剛剛飛來,嘴角還銜著春泥的飛燕。從飛燕的姿勢來看,它們更像是剛剛由過冬的地方飛回來,正在屋檐上來來回回地做窩。這樣的場景富有深深的春天氣息。靈動的飛燕一邊在屋檐下忙碌著一邊悅耳地歡唱,像是為慶賀回家而喜悅。飛燕的翅膀烏黑光亮,身形小巧靈活,自由地穿梭在院子與剛剛綻放的繁花叢中。而這兩只飛燕周圍緊緊環繞著的,是各式各樣、團團緊簇的花朵,它們上、下、左、右相互對稱,在萬物復蘇的時節里,它們安靜卻又奮力的綻放,真是好一派“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斗方艷”的春日美景。
那半開半掩的兩扇大門,半飛半入低矮屋檐下的飛燕,爭妍斗艷的百花,共同構成了一幅賀歲迎春圖。而設計的構思以及細微的布局,都像極了詩經中那段關于春天的描繪:“春日遲遲,卉木萋萋。倉庚喈喈,采蘩祁祁。”小小的一枚硬幣,上面的圖案所示的畫面即便不夠寬闊,卻也足以引人產生無限的遐想,勾起一番回憶。
如今,似乎有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喜歡從國外傳來的節日,而忽視了中國的傳統佳節。因此,發行這枚賀歲紀念銀幣的意義,也就在于提高人們對于中華民族傳統節日和文化的重視,將祖先留給我們的優秀傳統文化加以深刻理解和傳承。(供稿:昆山金銀珠寶行)
來源:中國金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