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山作為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這里四面環海、風景秀麗,山上樹木蔥郁, 林幽壑美與金沙、奇石、潮音、幻景融為一體, 山海兼勝,水天一色。加之歷史悠久、佛文化源遠流長,積累了大量歷史遺存,其中佛教建筑分布有序、形態各異,普陀山將自然景色、佛教建筑與傳統人文交織在一起,如同一幅迷人畫卷描繪出“海天佛國”的秀美景象。
普陀山的佛教建筑主要有三種形式分別為寺廟、庵堂、茅蓬,這枚2盎司紀念銀幣背面圖案以其中最典型的普濟寺為原型進行創作。普濟寺是普陀山第一大寺,這里是供奉觀音大士的場所,其前身為不肯去觀音院。普濟寺的得名是因為清朝康熙賜“普濟群靈”及“普濟禪寺”匾額自此之后便已普濟寺為名。
「中國佛教圣地(普陀山)2盎司銀幣背面圖案
銀幣將普濟寺的主體建筑及周圍輔助建筑群均列入圖案之中,最大程度突顯了普濟寺的建筑特色。銀幣中并沒有將普濟寺的寺廟全部放入圖案之中,而是突出表現第一殿,由低到高排列第二殿和第三殿,這是因為三殿皆秉承中國傳統寺廟“伽藍七堂”的形式,其建筑形式就是以平面由中軸線貫穿南北,主殿居中,輔助建筑兩側。整體對稱布置,主從關系明確。這樣的設計不僅節省空間還能最大程度體現普濟寺的地貌特點。
對稱的形式雖然穩定但略顯呆板,于是設計者在屋頂的裝飾上采用了曲線和翹起的飛檐來呈現向上的張力。主殿寬厚正身、臺基廓大、主次分明,加上嚴謹對稱的結構布局使整個建筑群顯得莊嚴渾厚,通過精致的噴砂工藝體現出強烈的節奏感和鮮明的流動美,浮雕的飛檐使屋頂也別具特色,那彎曲的屋面,向外和向上探伸起翹的屋角,使十分龐大高聳的屋頂顯得生動而輕巧。
銀幣中的寺廟周圍充分利用浮雕工藝來雕刻周圍的樹木以營造自然空間,使寺廟的整體布局、個體設計和建筑細部的藝術處理與周圍山景和諧統一,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仔細觀看銀幣,這里的建筑格局好像蘇州園林一般,佛教建筑依景而建,響應在群山之中的松柏、鏡面處理過的流水、殿落與亭廊相互呼應,展示出和諧、清靜的韻味。這樣的格局將建筑與環境相結合在一起,使普陀山的寺院既有典雅莊重的廟堂氣氛,又極富自然情趣,且意境深遠,那銀幣中憑空飛來的多寶塔更彰顯了古寺的人文氣息。(供稿:江西贛銀科貿有限公司)
作者:潘斯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