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錢山水秀堪圖,不數城南日月湖。
若使移來遶郭外,十洲三島任人呼。
這是清初詩人在《鄖東竹枝詞》中對寧波的描寫。寧波,浙江之中心,如今在世界港口城市中排名第四。隋唐奠基,千年繁盛,歷史的積淀和人文的融合使這座城市兼具傳統的內涵和開放的胸懷。憶江南,風光旖旎,柔情似水,經貿往來,絡繹不絕。海上絲綢之路的出海口在寧波,舊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代表則是寧波商人,又稱甬商,寧波錢業的組織和行業標準,為近代中國金融之典范。迄今屹立在三江口岸的寧波錢業會館,是寧波金融輝煌的歷史見證。
“走遍天下,不如寧波江廈”,昔日寧波錢莊從明朝中葉發展到清末民初,林林總總,形成大小同行62家,現兌莊90家,可謂盛極一時。隨著1864年錢莊業行業標準——錢莊莊規的出現,錢業公會集中辦公的需求也顯露出來,1926年,寧波錢業會館建成,標志著寧波錢業中心處理機構的正式形成。
3月28日,中國人民銀行為紀念寧波錢業會館設立90周年,特發行金銀紀念幣一套,這是我國第一套以寧波行業文化為紀念題材的紀念幣。
金銀幣正面圖案統一國名、國徽和年號,莊嚴大氣。金幣背面圖案設計簡潔,設計師取三江口岸的鳥瞰景象為背景,畫面左側“甬”字突出,既可代表寧波錢業行會,又象征著從三江口岸走向全國各地、乃至世界舞臺的勤勞甬商。據近代資料統計,寧波錢莊在上世紀初進入上海后,謀劃長遠,積極活動,最終促使上海奠定了中國金融中心的地位,而當時在上海最具實力的9家集團企業中,寧波企業就占了5家,足見寧波錢業的雄厚實力。
銀幣背面,寧波錢業會館大門敞開,會館內景使觀者一覽無余,門廊雕琢精致、門牌清晰可見,由近及遠,呈現出立體的視覺效果。會館內錢莊匯聚,雖是商業的象征,卻不乏江南院落文化的浸染。“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院落,反映出中華文化中的內斂性格和對寂靜的追求。在近代書籍的描述中,常見錢莊之外,車水馬龍,繁華煙云;錢莊內,商客往來,波波碌碌,卻寂靜嚴肅。錢業會館,這座曾經包羅財富的金融中心,在院落的圍合中,自有幾分“大隱隱于市”的意味。
道光年間,寧波錢莊首創“過賬制”,將結算制度和票據交換制度結合起來,推向全國,逐漸成為中國東南部的金融中心,當之無愧的中華華爾街。今天,寧波錢業會館作為全國中等城市唯一的一家展品門類較為齊全的專業性的錢幣博物館,承載著普及貨幣知識,傳播現代金融文化的重任。
寧波錢業,輝煌的不只是商業:在抗日時期,甬商踴躍支援前線,捍衛民族氣節;在今天,寧波積極建設華僑國際文化的交流基地,團結世界華人,建設經濟;暢想未來,寧波將開啟新的“海上絲綢之路”,重現中國海上的輝煌,并勝過曾經的成績。(供稿:吉林省集幣有限責任公司)
來源:中國金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