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普陀山在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中以供奉觀音菩薩著稱,傳說普陀山是觀音顯靈說法的道場,每逢觀音菩薩誕辰,全山人山人海,寺院香煙繚繞,一派海天佛國景象。觀音菩薩在中國可謂家喻戶曉,婦孺皆知,觀音信仰在民間歷久不衰,正所謂:“家家彌陀佛,戶戶觀世音”。
為傳承佛教文化,展示祖國壯麗河山,中國人民銀行于2013年3月29日發行了中國佛教圣地(普陀山)金銀紀念幣一套,該套紀念幣共5枚,金幣3枚,銀幣2枚,均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貨幣。其中,1公斤圓形金質紀念幣背面圖案為南海觀音造像,襯以“海天佛國圖”景觀造型及海水紋飾組合設計,并刊“普陀山·南海觀音”字樣及面額,燦爛的貨幣文化與佛教文化相輝映,交織出絢麗的文化藝術色彩,讓我們品讀到更多內容。
幣中南海觀音造像取材于普陀山標志性佛教建筑-----南海觀音銅像。該銅像坐落于雙峰山南端,總高33米,臺座三層,臺基面積5500平方米,大佛材料采用仿金銅精密鑄造,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觀音銅立像。要在小小方寸間表現如此雄偉的建筑,而且還要注入宗教文化的內涵,這顯然是有難度的。然而,高明的金幣設計師做到了:為了體現大佛的氣勢,設計師對圓幣采用了去邊處理,觀音造像居中矗立,從而形成了頂天立地之勢,借助曠遠空間的反襯,不僅完美地表現了原建筑的高和壯,而且暗喻了觀音菩薩的無邊愿力。尤其是在遠天與云海的襯托下,觀音菩薩好象輕輕地移著蓮步款款向我們走來,令人頓生膜拜之心。
在中國,對觀世音菩薩的崇拜最早于公元前一世紀隨著佛教的傳入而開始,當時觀音形象是長有胡須的男性,《華嚴經》中形容觀世音為“勇猛丈夫”,在敦煌莫高窟的壁畫和南北朝的雕像里,觀音亦為男身。自隋唐以后,觀音形象逐漸脫離印度傳說模式,出現了中國化的女性觀音形象,溫柔善良的女相觀音菩薩逐漸融入華夏人民的心里。普陀山南海觀音造像采用了飄海觀音形象,頭戴寶珠天冠,身披輕薄天衣,穿著裟衣羅裙,彎眉朱唇,眼似雙星,臉部呈滿月型,體態豐腴飽滿,體現了唐代女性“以胖為美”的審美觀。幣中的南海觀音金身閃耀,佛光護體,一雙秀目垂視,面部親切慈祥,衣飾珠光暗流,不僅保留著原作的唐風宋韻,而且在佛性之外多了一份母性的溫柔。南海觀音俯視南海大地,左手托起法輪,右手施無畏印,正可謂“慧眼視眾生,弘誓深如海”,顯現大慈大悲、救苦救難之法相,祈愿著眾生脫離苦海。
該幣題材雖為名山人文景觀,但設計師賦予了作品靈魂,讓我們感受到了南海觀音的品格和精神。縹緲的群山,深邃的蒼穹,平靜的大海,呈現出了“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的南海圣境,觀之一股瑞祥之氣漫上心頭,而“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渡人舟”的觀音大士就在此山中,以大悲咒隨緣化渡,引導有緣眾生遠離罪惡,皈向真實光明。(供稿:海南國金文化發展有限公司)
來源:中國金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