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魚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從數千年前氏族社會的“魚圖騰”開始,到唐朝以國律形式將鯉魚奉為“國魚”, 魚已被視為能夠給人帶來好運的吉祥之物,并慢慢融入我國傳統民俗文化。自此,魚文化逐漸成為中華傳統文化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涵蓋民眾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隨處可以找到魚文化的影子。尤其春節的時候,“魚”是每家每戶必不可少的吉祥元素,貼一幅有魚圖案的年畫,或在除夕餐桌擺上一道魚菜,就是我們常說的吉祥語:年年有余(魚)。
魚文化作為民間吉祥事象,常見于年畫、剪紙、餐具、圖案等諸多領域,表現形式多種多樣,透過藝術傳遞著美好的寓意。“年年有余”是其主要的精神寓意之一,在圖面中常以蓮花與魚作為組合,又稱作“蓮連有魚”,代表著生活富足,財糧有余,一年更比一年強。中國人民銀行2016年3月22日發行的2016吉祥文化金銀紀念幣中,“年年有余”圖案以貴金屬為載體,并以全新的構圖設計,帶給我們一種全新的觀感和體驗。
“年年有余”金幣以童子、鯉魚以及蓮花等造型組合設計,所選元素和傳統的“年年有余”吉祥圖案基本相同,風格趨于簡約、輕快,而又不失富麗、嚴肅,十分接近年畫的設計風格。在這幅作品中,童子屬題材附加元素,卻起到穿針引線,傳遞精神的作用。在傳統吉祥圖案中,童子形象是最為常見的,這是因為童子形象具有顯著的中國傳統民俗審美特色,“人之初性本善”,娃娃臉天真無邪,憨態可掬,最能引發人的愉悅感,且娃娃臉豐腴紅潤,喜氣十足,最能代表吉祥圖案中所蘊含的興旺、富貴之意,給人們帶來歡樂、喜慶、吉祥。本幣中的童子形象可謂“童顏佛身,戲姿武架”,肥頭大耳呈福相,金箍銀鐲寄吉祥,身姿慵懶隨意,神態安謐從容,除了帶著孩童特有的活潑、純真外,分明散發著“佛”的光芒。“童顏”與“佛身”不僅具有濃郁的民俗審美文化意蘊,而且蘊含著一定的“神祗”崇拜,強化了本幣“祝愿吉祥幸福”的主題思想。
魚與蓮,是本幣的內涵所在。鯉魚圓頭扁體,身段健美,金鱗如元寶,藍睛泛華光,扇尾展綽約,張嘴唱歡歌,它既運用了裝飾的藝術手法,又兼備細膩的寫實手法,兩種手法和諧而優美地組合在一起,魚的矯健、靈動、豪邁之韻已躍然幣上,頗有“方池如鑒碧溶溶,錦鯉游揚逐浪中”的意趣。鯉魚呈現一種極具感染力的藝術美,讓人很自然地從魚的精氣神中品味到吉祥的意象,鯉魚所表現的“利”、“余”已轉化為有色畫面融入人們的心中,讓人心中燃起富足、順達的希望。蓮花,是中國傳統吉祥意象的重要代表,蓮諧音“連”,與鯉魚搭配,又可稱為“連年有余”,延續了吉祥的寓意。同時,蓮花又以其高雅、純潔之氣質渲染著畫面場景,令吉祥圖案平添了一份柔美與祥和。鯉魚和蓮花,一前一后,一動一靜,與“福娃”相伴相戲,相映成趣,擴展了藝術的品讀空間,也讓我們在其中體驗到了吉祥文化的精神價值。
“年年有余”金幣以“吉祥幸福”作為主題,畫面各元素構圖飽滿,刻畫精細,主圖案的童子、鯉魚和蓮花采用多層次噴砂工藝處理,鯉魚眼睛鑲嵌藍色鋯石,形態逼真,生動傳神,立體感極強,彰顯中國金幣三十余年的巨大成就。整個作品帶著些許傳統年畫的色彩,又彌留著一絲民間鄉土的純樸,可謂“濃妝淡抹總相宜”。金屬華輝閃耀,鏡面映射的方寸空間滿溢繁盛、歡樂、祥瑞,總讓人感覺一幣在手,幸福常相伴。(供稿:海南國金文化發展有限公司)
來源:中國金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