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廣大中國紀念幣收藏者而言,傳統銀幣無非有普制和精制、圓形和異形之區別,并且為銀幣保護工作煞費苦心。2001年,中國人民銀行發行“北京國際錢幣博覽會”10元銀質紀念幣,成為市場的亮點。這枚銀幣是首次采用硫化工藝的中國紀念幣。
我們經常評價一個人“外表看起來雖然過于成熟,但是他有一顆年輕的心”——這么評價硫化銀幣也毫不過分,硫化銀幣按照國際上流行的分類方法,屬于仿古幣(Antique Finish)的一種。仿古幣在加工技術上融合了現代工藝和傳統手工藝,以其極具歷史滄桑感的古舊漆色和弱化氧化特征的優點,深受國際硬幣收藏者的歡迎。
2001年錢博會銀幣的精美程度堪比紀念章,背面圖案因為采用硫化工藝,樓宇間陰影交疊,使浮雕圖案具有極強的立體感,這是傳統的、全新的銀幣不能比擬的優勢。不過,接下來的錢博會銀幣并未延續這一工藝。
用仿古做舊工藝來表現歷史文化主題的做法在國際上較為常見,“中國青銅器(第2組)-商代司母辛觥”5盎司銀質紀念幣就是典型的案例。
司母辛觥銀幣通體硫化,具有質樸、厚重的觀感,可以想象,如果沒有做舊工藝的修飾,無論是傳統的普制幣工藝還是精制幣工藝,都難以使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對70毫米直徑幣坯的硫化處理,在技術上也有一定的難度,這也是該幣的價值之一。
目前國際上流行的仿古幣,在通體做舊方面,有了新的進步,比如紐埃于2016年發行的“《圣經》故事版畫-《最后的晚餐》”2紐埃元銀質紀念幣,該幣以法國近代插畫大師古斯塔夫·多雷(Gustave Doré, 1832-1883)的《圣經》故事版畫為藍本進行了再創作。
這枚銀幣利用陰影,增添了場景營造的濃重氛圍,在兩面留下粗糲的紋路,具有滄桑古樸之美。錢幣設計師對素材進行了必要的改動以適應畫面尺寸,比如餐廳的廊柱和帷幔由插畫原作中的立體描繪變成平面虛描。淡化的背景與人物輪廓的深邃陰影、犀利流暢的線條形成強烈的對比。
看到這里,讀者可能想問:難道仿古幣只有通體做舊一種出路嗎?顯然不是,我國的仿古紀念幣其實已經探索出新的表現形式,比如“中國青銅器(第3組)-商代亞址方尊”公斤銀幣。
這枚銀幣的表面進行了噴砂、做舊處理,呈現出淺灰色。主紋飾做舊呈深灰褐色。亞址方尊做舊著色,呈現出逼真的青銅色。三層不同的視覺效果,達成了硬幣“多層次局部仿古青銅色”的工藝目標,使得我國的仿古銀幣的生產加工水平直追歐美。中國貴金屬紀念幣的生產是多選題,而做舊工藝已有成功先例,結合國際市場來看,做舊工藝在許多題材上都值得嘗試,這也是中國貴金屬幣的可拓項。(吉林省集幣有限責任公司 天羽)
來源:中國金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