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鴻先生是近現代中國藝術史上一位泰斗級的人物,他開創了一種新的繪畫語言,確立了其在中國畫壇無可取代的地位,并為后世留下了大量寶貴的藝術遺產。他“遙看群息動,佇工待奔雷”,以畫筆為武器,投入抗日救亡斗爭。他畫躍起的雄獅,長征的奔馬,威武的靈鷲,表達了對中華民族奮起覺醒的熱切期望。如今悲鴻大師離開我們已有60多年了,但他的藝術和人格魅力仍為國人所稱道。
為了紀念這位國畫大師,傳承國畫藝術,中國人民銀行于2015年3月12日發行了中國近代國畫大師(徐悲鴻)金銀幣紀念幣一套,該套紀念幣共4枚,包括2枚金幣、2枚銀幣,均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貨幣。
該套紀念幣中的5盎司長方形銀幣,其正面圖案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并刊國名,年號;背面圖案為愚公移山圖,配以楓葉裝飾紋樣組合設計,并刊“悲鴻”字樣及面額。
細細端詳這枚銀幣,可以看到畫面中央至右側的位置有幾個高大健壯、魁梧結實的壯年男子,正在手持釘耙奮力砸向土地。他們的姿勢和表情雖然不一,但畫面中所呈現出來的都是蓄力待發的狀態。他們由于長期在戶外勞作,皮膚均呈古銅色,可能是當時的條件過于艱苦,或者是怕弄臟衣服,那些壯漢們都赤裸著身體。幣面主圖以廣袤的天際和連綿的青山為背景,壯漢們高舉釘耙,毫無懈怠之意,牛車絡繹奔忙,婦人們忙著生火做飯,就連孩童也都在賣力的運著土。畫中呈現的幾個人物協調有序、各司其職,好一派喧鬧、繁忙的開山景象!
為了同一個目標,大家一起堅持不懈地努力,不管有多難,不管路途有多遙遠。就像作家七堇年所說的:“太陽尚遠,但仍有太陽”。愚公移山,移的不再是“山”,而是心中的膽怯與無望。在構圖上,這幅畫作突破了傳統人物畫的格局,不僅把裸體人像放入到嚴肅的繪畫題材中,而且讓人物集中并列,頂天立地,占滿畫面空間,體現出強烈的感染力。
畫面左側的人物排列比較分散,人物或高或低,其中還有樹叢小景,一位挑筐大漢和倚鋤老者背對著人群,以加強空間縱深感。畫中的老翁似乎正在語重心長地向晚輩敘述著自己的愿望,描繪著未來的美好景象。“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這幾句話外音似乎也縈繞在你我的耳畔。悲鴻大師意在以形象生動的藝術語言,表達抗日民眾的決心和毅力,鼓舞中國人民去爭取最后的勝利。
在銀幣的四周還有楓葉的裝飾,一片片楓葉好像是一個個美麗的紅五星, 又似一只只小巧的手掌。楓葉在人們心目中是一種精神象征,設計師將銀幣的背面配以楓葉裝飾紋樣的設計,以此來象征堅毅,和對往事的回憶。畫面似乎定格在了中國人民一致團結抗日的場景中。如此安排,可謂獨具匠心,巧妙地將《愚公移山》圖與楓葉組合在一起,讓我們真正地感受到當時中國人民的抗日精神與愛國情懷。我想,這大概也是悲鴻大師借《愚公移山》所要傳達給我們的一股精神力量吧!
只有銘記歷史,才能開創未來,傳承這幅國畫背后的精神可以明志。該枚銀幣既滿足了人們的視覺追求,又能深入地將中國傳統文化精神巧妙地結合在一起。這枚銀幣的發行,可以使后人更好地紀念這位國畫大師,傳國畫之粹,塑民族之魂。(供稿:湖南省金銀閣錢幣有限公司 作者:虞陵輝)
來源:中國金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