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賀歲紀念銀幣應該是我國第一枚以賀歲文化為主題,講述賀歲故事,傳達賀歲情懷的貴金屬紀念幣。該幣從廣袤的賀歲文化土壤里挖掘內涵,結合書法文化、吉祥裝飾文化、建筑文化、年畫文化等等多方面,表現中國人為什么要“過大年”,怎樣“過大年”。
“過大年”之春游踏青
2015年賀歲紀念銀幣的主體圖案是“福”字造型,配以蝙蝠、迎春花等裝飾圖案,以及宅門、燕子等造型組合設計,并刊面額。傳統的宅門,代表家;燕子、迎春花,代表新春來到。“蝠”和“福”諧音,是福氣、長壽、吉祥、幸福的象征,以圖解文,與畫面中心的“福”字行楷體造型書畫相飾。
中國人為什么要“過大年”?每年新春舊年交替之時,中國人最喜歡說一句話:新年伊始,萬象更新。伊始這個詞語很奇妙,伊代一,表示開端,開始的意思,它出自于《隋書·辛彥之傳》,其中談到“時國家草創,百度伊始”,自此中國人就習慣在新舊交代之時,用這句話表達新年新氣象,新春新生活的吉祥彩頭之意。這句話也很生動地反映了中國文化中熱愛生活、珍愛幸福、渴求圓滿、向往變革的理想追求與價值判斷。圍繞著這一理念,人們發展出了一整套涉及民俗信仰、民俗活動、倫理追求、藝術審美等中華民族特有的賀歲文化體系。在2015年賀歲紀念銀幣上,蝙蝠與“福”指向民俗信仰,宅門代表的家指向倫理追求,燕子,迎春花指向的就是與賀歲有關的民俗活動,它們組合在一起,共同體現了中國人關于賀歲的藝術審美,體現了中國民俗文化中非常直白和通俗易懂的吉祥寓意表達。
而這個與“過大年”相關的民俗活動,就是新春郊游踏青。《中國國家地理雜志》里曾經有一篇文章專門探討過這個問題,其中的觀點認為,隨著中國人物質生活水準和精神審美需求的快速提升,春節期間家人團聚,一起去郊外踏青聚會,正成為21世紀后中國人賀歲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實外國人有所不知,新春踏青在中國由來已久。
在中國很多地區,每年除夕團聚過后,民眾都有在大年初一、初二時到郊外踏青的傳統民俗活動,闔家團圓,在明媚的春光里共同歡度新年。而民俗學家經過考證研究,認為這個正月踏青的習俗源于宋代夔州(今重慶市奉節縣)的踏磧。《荊州圖經記》:“夔府人重諸葛武侯,以人日傾城出八陣磧上,謂之‘踏磧游’,婦人拾小石之可穿者,系于釵頭,以為一歲之瑞”。南宋時,曾經有奉節地方父母官在正月時,帶領全城男女老少,傾城出動去郊外踏青的盛況。
2015年賀歲紀念銀幣如何向我們展現這個歷史悠久的賀歲民俗活動?銀幣的圖案里,宅門緩緩打開,仿佛歡聲笑語從門里傳了出來,這是一家人從門里跨到了門外,準備去郊游踏青了。郊野郁蔥初現,含蓄的春風拂面令人神清氣爽,迎春花滿叢滿簇地在郊野里盛開著,繁亂的枝葉密密重重繁而不亂,而小巧鮮艷的迎春花仿佛在微風中輕輕擺動,意態盎然,神韻俱足。“燕子穿花衣,年年來這里”,大地回春萬物初醒,燕子也回到了這里,它們飛翔于迎春花叢中,啾鳴發出清音,似乎應和著明媚春光的節奏,又似乎唱和著人聲鬧語的歡歌,共同奏響屬于中國人的賀歲樂章。春游踏青的惟一目的,無非就是畫面中央大字書寫的“福”,追求人事的福,追求天事的福,追求天人合一的福。
整個幣面構圖流暢,迎春花繁密而排列規格,燕子分居于畫面的左右上下兩側,筆法纖細有力,都達到了栩栩如生的境界,儼然一幅輕靈俊秀的郊野踏青圖,“福”字與蝙蝠紋點出幣之眼,升華了畫面的藝術內涵。這枚銀幣以層層推進的藝術寓意,形象具體地表現了在以往金銀幣中極少出現,或說極少表現的賀歲春游踏青民俗活動。更關鍵的是,它除了展現賀歲民俗活動,展現賀歲內涵,還將當下最重視的環境保護意識也融入了銀幣里,保護好青山綠水,留住藍天白云,讓迎春花可以盡情開放,讓燕子可以南歸迎春,才能留住,并且發揚春游踏青這個由來已久的賀歲習俗,以此激發全社會積極向上的精神力量,共同創建幸福美滿的和諧社會。
中華民族的先人們,曾經將對生活的美好祝愿,對否極泰來的拳拳期待,對親人歸來的殷切盼望,全部都寄予在“新年伊始,萬象更新”的文化信仰里,而這一切也都被春游踏青這個民俗活動所涵蓋其中,一歲之瑞,始于此也。
又是一年春來到,我們是否也應跟隨著2016年賀歲紀念銀幣的步伐,踏青,賞幣,迎春!(供稿:廣東粵寶黃金投資有限公司 作者:甄永紅)
來源:中國金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