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鋤開天地,鉞刀勤勞作;滄海幾多變,青銅述春秋。
青銅器是記錄中華古代文明發展的載體之一,也是中國歷史文物的主要門類,它集冶煉、鑄造、造型、雕塑、繪畫、文字等多種藝術之大成,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對青銅器藝術的挖掘與繼承不僅只是藝術樣式的借鑒,它是一種強有力的文化精神,是活潑潑的創造力量,從歷史的源頭上奔涌直下,生生不息。
青銅器觥(gong)是商周眾多酒器中造型很特殊的一種盛酒、飲酒器,盛行于商代、西周前期!蹲髠鳌罚骸蚌。蔷粢!薄墩f文》:“觥,即觵,酒器。兕牛角可以飲者也。從角,黃聲!宾。喾Q兕爵、觥籌,多為橢圓大腹,圈足或四足,有蓋,帶角獸頭形。觥初用木頭后用犀牛角、玉、陶等制作。因角質的觥易腐爛,不易保存,故至今所見的觥都是青銅鑄造。
蛟龍潛匿隱蒼波,等待一朝頭角就,撼搖霹靂震山河。
![](http://www.ccbczpx.com/Files/2014083008300748822.jpg)
「中國青銅器金銀紀念幣(第3組)1盎司紀念銀幣背面圖案」
1959年出土于“黃河第一灣”山西省石樓桃花莊的龍紋觥,其獨特的形制,風采絕倫的紋飾,在青銅器中實為孤例,因而驚艷世界,堪稱國寶。此器曾在故宮博物院內的“全國首屆文物精華展”中陳列展出,為國家一級文物,現藏于山西省博物館,是其鎮院之寶。中國人民銀行2014年8月發行的中國青銅器金銀紀念幣(第3組)中,1盎司圓形銀質紀念幣背面“商代龍紋觥”圖案,再現了它奇特、優美的造型。這件青銅龍紋觥原器通高19厘米,長44厘米,由幣圖可見整器呈牛角狀,前端龍首高昂,雙目凸起,兩角上翹,后端寬闊平齊,龍首后的脊部有蓋,蓋上有菌狀鈕;其身下設長方形矮圈足,縱向兩側各一缺口。觥身重心后移,呈現出“昂首挺胸”之姿,整體造型如一只“龍舟”,昂昂雄姿恰似那“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钡妮p盈與飄逸,穿越千年的時光、乘風逐浪而來;其大口闊張,形象猙獰,鋸齒形牙的間隙為龍口注酒處,器物的功用與龍嘴造型巧妙結合,展現出構思的獨特和新穎。
除其奇異的造型,觥的裝飾紋樣展現更是精美豐富。幣面以多層反噴砂工藝加深了銀質色澤,以此展現觥身,凸顯其金屬的質感和凝重,使形象更為生動、逼真;以微刻的線條雕刻觥背正中的龍紋,其形蜿蜒、尾部卷曲,使蓋與器渾然一體,清晰、惟妙惟肖地再現了原紋飾的精妙。其腹前側部是圓雕鏤雕爬行的鼉(tuo),也稱為揚子鱷,是我國長江下游及太湖流域特有的動物,鼉紋在世界青銅器紋飾中也僅此一例。它透達出,山西在商代或許也是揚子鱷生長的地區——這些沉寂地下千年的歷史的“話語者”,總是以它們獨特的形制、紋飾傳達著歷史的回響,而這也正是青銅器所富含的文化內涵所在。其側后部為舉首、吐舌、揚尾的夔龍,《說文•攵部》曰:“夔,神也,如龍一足!笔莻髡f中一種近似龍的物像;此兩飾紋頭部均向身體后方,與背部的龍形紋飾方向相反,巧于變化交錯的裝飾細節,體現出了構思的細致和考究。兩主紋飾其間附飾魚狀動物和很細小、蟠旋交連狀的小蛇,舊稱“蟠虺紋”;圈足飾有云雷紋,若云狀連綿;該觥一身雖諸多繁縟紋飾,但展現明晰、繁而不亂,既起到很好的裝飾作用,又增強了觥的富麗和輝煌。
幣圖以展開的龍紋為背景裝飾,以旋渦紋、云紋、回紋體現,其間以蠶紋、蛇紋、水波紋點綴,華彩盡現;以鏡面、反噴砂及光線明暗的拼接手法處理底面,增強了構圖的立體感,無邊框幣面設計,又凸顯簡潔、明快的現代表現元素;傳說龍的出現與水有關,《考工記•畫繢之事》謂:“水以龍,火以圜。”古時多用龍的形象來象征水神,該背景裝飾紋正如一江濤濤之水,遠看驚濤來似雪,近聽波滔如聚水無聲,形舒意廣,使主造型“龍舟”大有“乘風破浪任我行,直破煙波遠遠回”的波瀾壯闊之勢,寓情于景,相得益彰;雄渾、富有節奏旋律的藝術表現力,使滿幣開照曜,“尤工遠勢古莫比,咫尺應須論萬里!笔菫椴豢啥嗟玫暮霌P傳統文化、提升審美情趣的藝術佳品。(供稿:金秋商貿(北京)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