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春晚,一支名為《絲路霓裳》的舞蹈,向全國人民展示了濃濃的西域風情,重現了歷史上著名的“絲綢之路”。絲綢之路通常是指歐亞大陸北部的商路,與南方的茶馬古道形成對比,西漢漢武帝時張騫從長安帶隊出使西域,聯合大月氏人,共同抵抗匈奴,開拓出的道路正是絲綢之路。
千載歲月悠悠流逝,歷史在不斷蛻變,情誼卻未曾變過。1995年,中國人民銀行發行了絲綢之路金銀紀念幣(第1組),以此表達對絲綢之路的銘記,從而更好地傳承和發揚那段光輝歷史。該組紀念幣共5枚,正面圖案均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及國名、年號。背面圖案則分別是張騫出使西域圖、樂舞圖、西行圖、交易圖和繅絲圖,充分展示了當時社會的方方面面,可謂包羅萬象。
該套紀念幣中的樂舞圖銀幣背面的主圖案為“樂舞圖”。西域是樂舞的發源地之一,唐代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的一百多年間,西域樂舞空前繁榮發展。西域三大樂舞中的胡騰舞與胡旋舞在長安、洛陽及中原地區盛行。而源于西域石國的柘枝舞,則是一種風情搖曳的女性舞蹈。此舞不僅姿態變化豐富,而且剛柔并濟。柘枝舞是三大西域樂舞在中原流傳最久、留存樂舞詩篇數目最多的一種。
幣圖正中位置是一名正在翩翩起舞的西域女子,左側是一座氣勢巍峨,風格雄渾的寶塔。左下方盤坐著兩名樂師,一人吹橫笛,一人吹笙。右側是連綿起伏的群山,右下方刊紀念幣的面值5元。
幣中的身姿婀娜的西域女子正在跳著西域三大樂舞中的柘枝舞。她身著五色綾羅,頭戴胡帽,帽上綴有金鈴。腰系飾銀腰帶,似蓮花長褲及至腳踝,便于起舞。雙手和頸間環佩叮當,一條柔軟的綾羅綢帶似蛇般纏繞纖細雙臂。舞女赤著雙足于一塊方毯上翩躚,靈動若一只彩蝶。
“紅蠟燭移桃葉起,紫羅衫動柘枝來。帶垂鈿胯花腰重,帽轉金鈴雪面回。”唐代舞蹈種類繁多,主要分為健舞和軟舞兩大類。柘枝舞為其中的健舞,舞姿變化豐富,既剛健明快,又婀娜俏麗。快速復雜的踏舞,使佩戴的金鈴發出清脆的響聲。“體輕無骨,觀者皆聳神。”在柔和的燭光下,悅耳的金鈴聲中,花腰雪面的跳舞姑娘,飛旋的羅衫和柔若無骨的腰肢,矯健明麗的體態都讓觀舞者如癡如醉,達到心蕩神馳的地步。
柘枝舞服飾華麗精美而又飄逸輕盈,舞姿更是綽約動人。幣圖中的女子顧盼生輝,眼波流轉間,帶我們領略了濃郁的西域風情,令人恍若置身其中,流連而忘返。
絲綢之路猶如一條柔軟的綢帶,將內陸和西域的人民緊密聯系在了一起。在這條絲路上,東西方文化彼此交流、融合,互相促進。西域的樂舞為中國文化作出了重大貢獻,使得我們的文化發展越來越繁榮、越來越豐富多彩。(供稿:無錫市金開元文化用品有限公司 作者:楊星瑩)
來源:中國金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