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是連通人類世界的最早媒介,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交流的頻繁,道路的作用至關重要:戰爭時期,它能夠集中資源運輸、傳遞準確的信息;和平時期,它又可以進行貿易往來,方便百姓。所以自秦朝開始便有長達700多公里的直道,疏通國家的動脈。鐵路的出現使交通更加便捷,它看上去很簡單,僅由鐵軌、枕木和道砟組成,但卻是人類最重要的發明之一,平穩,迅速,高效。在19世紀后半葉,掌握了鐵路的國家就等于掌握了國家資源。歲月的侵蝕湮沒了很多著名的景觀,但仍有一些鐵路堅持至今——比如說京張鐵路。
京張鐵路是中國人自主設計并建造的第一條鐵路,由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先生主持修建完成。詹天佑先生生于1861年4月26日,1919年4月24日逝世,1987年,我國發行了“詹天佑誕辰125周年”100元紀念銀幣,以紀念這位杰出的工程師。
中國的鐵路在1865年即由英國人在北京修建,但當時僅作為展覽使用,后遭清政府拆除。1876年,英國人又在上海修建了淞滬鐵路用于貨運,但僅運營了一年多。到1881年,中國人已經可以自行修筑鐵路——唐胥鐵路,但設計要靠外國工程師,直到京張鐵路的出現。
硬幣的背面上方為詹天佑先生頭像,右書文字“詹天佑 1861-1919”;肖像左側展示出巍峨壯觀的八達嶺長城;畫面是兩條并行的橋梁,橋上兩輛貨運列車背向而馳,煙霧迎風傾斜,說明車速之快,進而證明鐵路質量的優良;后方橋梁下方為硬幣的面值,錢幣設計師充分利用橋梁下方空間,避免畫面元素在視覺上瑣碎繁雜。長城、鐵路遙相呼應,列車雙向貫通,由此可見,中華古代與現代偉大工程珠聯璧合,共同成為中華民族的驕傲。畫面中的長城元素,更證明設計師想表現的是詹天佑先生一生主持的最出名的鐵路:京張鐵路。
詹天佑先生早年留美,畢業于耶魯大學,先是投身海軍,兢兢業業,深得嘉獎,后來出任鐵路工程師,專心于修筑鐵路,至京張鐵路修建之時,他已經有多年的工程經驗。當時,從北京到張家口長達200多公里,這條線路可以連通華北和西北,清政府提出在這一線路上修筑鐵路的計劃后,外國資本勢力紛紛提出參與項目,但要求由本國設計師來完成。這一回他們未能如愿,詹天佑先生作為總工主持了京張鐵路的修建工程,他和國外鐵路工程師相比毫不遜色。
在當時,中國人自主設計建造鐵路,既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又是一件困難的事:從南口往北過居庸關到八達嶺,一路群山繚繞,道路險阻,尤其以青龍橋附近一帶通車困難。詹天佑先生因地制宜,在附近設計了一座橫躺的人字形線路。北上的列車到南口使用前后兩個列車頭驅動,一個牽引,一個后推。過青龍橋人字形線路的岔道口再倒過來,后車頭牽引,前車頭后退,使列車上山變得容易。詹天佑先生又能親歷親為,帶領測量人員和施工隊不辭辛苦,經常趕工,最終使京張鐵路的修建比原計劃提前兩年完成,并且節省了大量的經費。
什么是英雄?以民為本建功立業者是英雄,拋頭顱灑熱血的革命先烈是英雄,為國家建設做出重大貢獻者也是英雄。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先生就是這樣一個國家英雄,他為我國工程師正名,他值得我們敬仰。(供稿:吉林省集幣有限責任公司)
來源:中國金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