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在遠古時期,先民們以捕魚、狩獵為生。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人們不僅賦予了魚豐厚的文化內涵,并且逐漸形成了豐富多彩的魚文化。尤其是鯉魚,在我國的傳統民俗文化中,一直被視為吉祥之物,與它有關的吉祥語、吉祥圖案十分豐富。另外,我國民間還有把鯉魚視為“財神”的習慣,因“鯉”與“利”諧音,“魚”與“余”諧音,因此吉祥圖案“漁翁得利”、“富貴有余”、“吉慶有余”等中的紋圖多為鯉魚。
為傳承和發揚我國獨特的吉祥文化,中國人民銀行于2015年1月23日發行了2015吉祥文化金銀紀念幣一套。它以現代制幣工藝展現了人們對中國吉祥文化的熱愛。該套紀念幣共8枚,其中金幣4枚,銀幣4枚,均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貨幣。其中,就有一金一銀兩枚紀念幣以年年有余為主題,讓我們有機會在國家法定貨幣之上,感受與魚有關的吉祥文化的魅力。正如我們看到的這兩枚年年有余金銀幣,其正面圖案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并刊國名、年號;背面圖案為蓮花、鯉魚等造型組合設計,并刊“年年有余”字樣及面額。
2015吉祥文化“年年有余”金銀紀念幣背面圖案
荷花也稱“蓮花”,因“蓮”與“連”諧音,“魚”與“余”諧音,故蓮花與魚一起,便寓意“連年有余”。那么像我們紀念幣上蓮花與鯉魚在一起的圖案,又有怎樣的美好寓意呢?原來,因“蓮”與“連”諧音,“鯉”與“理”諧音,便形成了“連理”。連理連理,永結連理,有蓮的地方,就會有鯉,它象征著夫妻不離不棄,永遠在一起。看到這么唯美的詞,你有沒有覺得我們的紀念幣更加生動更加活潑了呢?金幣的中心是一條跳躍的鯉魚,通過現代制幣工藝,讓我們看到了一條活靈活現的跳動的鯉魚。它的魚鱗規則有序地排列著,大小多少都恰到好處,每一片都清晰可見。魚鰭和魚尾則自然地展開,形成天然的美麗弧度。我想古人所說的鯉魚躍龍門,大概也是這樣的情景吧。再看幣面上的三朵蓮花吧,它們各不相同,無論是大小還是形態,無一不盡顯蓮花的美麗和嬌艷。花朵嬌艷地開著,花瓣自然地圍著,有積極向上的,也有自然下垂的;更妙的是你還可以看到那蓮花的花蕊,甚至是那花瓣圍著的小蓮蓬,仿佛僅僅就是這樣看著,你就可以想象出那蓮子成熟后的美味了!但這些都還不夠,再加上幣面下面那一層層跳躍的水波才算完美,才能使畫面更加的栩栩如生、富有動感,更能夠體現出年年有余、如魚得水和永結連理的美好寓意。年年有余是中國吉祥文化中很小的一個組成部分,但它也寄托著我們對祖國美好未來的向往。
再來具體看看魚和荷花的文化韻味。魚跟雁一樣,可作為書信的代名詞。古人為秘傳信息,以絹帛寫信而裝在魚腹中。這樣以魚傳信稱為“魚傳尺素”。唐宋時,達官顯貴皆佩以黃金制作的信符,即“魚符”,以明貴賤。“魚”與“余”諧音,所以魚在中國象征著富貴、平穩、喜慶和繁榮,人們喜歡用魚來表達美好的祝福之意,例如年年有余,吉慶有余,魚躍龍門等。
中國人喜愛魚,是發自骨子里的,從出土的魚的圖騰,到年畫、吉祥語,可以說魚文化貫穿于中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和點點滴滴中。從中國豐富多彩的語言形式,藝術創作,到各種以魚為主題,寓意吉祥的文化活動,無一不透露出人們對魚的喜愛。
而荷花,則歷來是文人墨客最喜歡描繪的對象之一,荷花的花語是清白、堅貞純潔。荷花如被神化的龍、螭及仙鶴一樣,成為人們心目中崇高圣潔的象征。荷花與文化關系最深的是中國,在中國荷花被崇為君子,自古以來,中國人便喜愛這種植物,認為它是潔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高尚品德的象征,因此詩人有“蓮生淤泥中,不與泥同調”之贊。亦有無數中國人以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高尚品質作為激勵自已潔身自好的座右銘。
荷花除實用價值外,是最常用來作為宗教和哲學象征的植物,曾代表過神圣、女性的美麗純潔、復活、高雅和太陽。在佛教問世后,佛教徒也采取了以蓮花為佛教的主要象征。據說后來成為佛祖的悉達多太子出世后,立刻下地走了七步,步步生蓮。所以蓮就成了他誕生的象征。
另外,由于“荷”與“和”、“合”諧音,“蓮”與“聯”、“連”諧音,在中華傳統文化中,經常以荷花(即蓮花)作為和平、和諧、合作、合力、團結、聯合等的象征;以荷花的高潔象征和平事業、和諧世界的高潔。因此,某種意義上說,賞荷也是對中華“和”文化的一種弘揚。荷花品種豐富多彩,是“荷(和)而不同”,但又共同組成了高潔的荷花世界,是“荷(和)為貴”。真心希望,荷花文化能在弘揚和平文化、和諧文化的進程中,也能被更多的人所了解和熟知。荷花是友誼的象征和使者,弘揚中華“和”文化,對于我們促進祖國統一、維護世界和平、構建和諧社會的事業有著特殊重要的意義。
小小的兩枚貴金屬紀念幣上,竟然承載著如此豐富和深厚的文化內涵,讓我們在觀賞和欣賞紀念幣之美的時候,有了更多的思考和文化熏陶。吉祥文化不愧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是先輩們智慧的結晶,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即使在現代,依然擁有強大的感召力,影響著我們的言行,這應該就是文化的力量。(供稿:裕隆控股集團有限公司 作者:曉文)
來源:中國金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