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雪域兩茫茫,風光旖旎草色青青,隨處都是我心靈的牧場,我要去西藏,我要去西藏……”西藏,一個曾經閉塞千年的邊陲之地,被稱為“世界屋脊”,如今已是人人向往的旅游勝地,大街小巷車水馬龍,飛檐翹梁霓虹閃爍,見證著今日西藏的繁榮。“喜馬拉雅山再高也有頂,雅魯藏布江再長也有源”,西藏發生翻天覆地的巨變,源于三次具有深遠歷史意義的社會變革——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實現了中華民族大團結;1959年,西藏實行民主改革,百萬農奴翻身做主人;1965年,西藏自治區成立,“量身定制”的前瞻制度開創了西藏歷史發展的新紀元。
今年喜逢西藏自治區成立50周年,為銘刻西藏發展的輝煌歷程,弘揚西藏獨特文化、風情,中國人民銀行于7月16日發行西藏自治區成立50周年金銀紀念幣一套,該套紀念幣共2枚,一金一銀珠聯璧合,帶我們走進一個“大美西藏”。
西藏自治區成立50周年紀念金幣背面圖案
金幣畫面為藏戲表演藝術造型,底面襯以傳統吉祥紋飾酷似舞臺的背景布,“戲場”十足。“戲場”的圓形上移置頂,與金幣外圓相承,恰恰構成了圓舞臺與環形看臺之妙,我們就像坐在看臺上,欣賞著精彩的藏戲。藏戲,是藏族民間流行的一種藝術形式,在全國少數民族戲劇中,藏戲是歷史最悠久、產生最早的一個,被譽為西藏文化的“活化石”。藏戲集中了藏族古典文學、音樂、舞蹈、表演、美術等各種藝術手段之大成,具有縝密的表演程式,從表演內容到形式更多保留了原始風貌,帶有濃郁的風俗韻味和民間色彩,故深受藏族人民喜愛。藏戲種類繁多,擁有眾多的藝術品種和流派,畫面為我們展示的是藏戲中“主流”——藍面具藏戲藝術造型。盡管方寸幅面很小,但設計師依然不遺余力精雕細刻,保留著藍面具常見的藝術特征:臉部輪廓呈寶瓶狀,上額描著日月金輪,旁飾噴著火焰的末尼三寶,鼻刻吉祥結,鼻尖繡海螺紋,口、鼻、眼、眉、面頰、下頜之間的空隙處以妙蓮補白,盡顯藍面具精致、奇巧、夸張的風格。高立的發髻飾有勝利幢圖案和寶傘,弧形冠額對稱系著金魚結,下顎以山羊毛裝飾成胡須,搭配著藍面具,戲角造型顯得奇幻而神秘,使我們感受到了藏戲的古樸、怪誕與神奇。
藍面具的藝術造型融入藏族傳統圖案“吉祥八寶”中的元素,富有民族特色,在貴金屬浮雕語言的演繹下,讓人更直觀地領略到西藏的地域文化和宗教藝術。透過勇士剛勁的形象,我們似乎看到了巍巍昆侖,莽莽雪山,高聳的布達拉宮,秀美的羅布林卡……而背景的瑰麗多變的吉祥圖案,又像溫柔的沱沱河,深幽的巴松措湖,古色的日土巖畫,令人沉迷癡醉,心曠神怡。在金幣的畫面中,才讓我們真實地享受到了西藏的“藝術美”。
此幣以藏戲為題材,看似和“西藏自治區成立50周年”紀念主題關聯不大,其實兩者關系緊密。經濟是藝術的基礎,促進并制約藝術,在貧窮落后且沒有人權的舊西藏年代,藏戲明顯受到羈絆,一直裹足不前,直到西藏和平解放后藏戲開始從“廣場劇”發展為“舞臺劇”,并不斷改進樂奏形成新流派。西藏自治區成立以來,黨和人民政府一直對藏戲十分重視與關懷,經國務院批準藏戲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一古老劇種自此載入了中華民族輝煌的文藝史冊。藏戲,實質是一張西藏發展的晴雨表。(供稿:廣東泉友閣金幣有限公司 作者:徐龍輝)
來源:中國金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