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鼎對現代中國人來說十分陌生,但在古代中國,卻是常見之物,用于“和五味”、“烹煮肉”,相當現在的鍋,流行夏、商、周三代。最早的鼎是黏土燒制而成的陶鼎,后來隨著青銅的流行誕生了銅鼎,銅鼎是中國青銅器中最具代表性的器物之一。銅鼎在古代還被視為立國重器,是國家和權力的象征,相傳夏禹曾集九州之銅鑄成九鼎,象征國家統一昌盛,從此鼎成為了傳國之器,代表著至高無上的王權。
如今,鼎雖然已退出了時代的舞臺,但它厚重、顯赫的歷史卻為中國書寫了輝煌的青銅史,成為古中國文明的見證和文化載體。為傳承中國青銅文化,中國人民銀行于2012年8月31日發行中國青銅器金銀紀念幣(第1組)一套,該套紀念幣共5枚,其中一枚5盎司金幣背面圖案為“獸面紋方鼎”,以現代工藝為展窗,讓我們有緣觀賞到了遠古時代的青銅大鼎。
中國青銅器金銀紀念幣(第1組)5盎司紀念金幣
獸面紋方鼎鑄造于商代早期,據說于1974年在河南鄭州張寨南街出土,是迄今發現的商代早期最大的青銅器,現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幣面中的方鼎,運用多層次噴砂工藝還原了古銅的陳舊斑駁感,第一眼接觸就讓人感受到歲月的滄桑和歷史的厚重,彰顯古代文物的珍貴價值。方正規整的鼎身,體現著古人“天圓地方”的傳統思想,厚實的雙耳和粗壯的四足,凸顯大鼎的沉雄、莊重,不負“重器”之名。最吸引人的是方鼎腹面的紋飾,鼎壁的兩側和下部是商代早期青銅器最常用的乳釘紋,由點構成線與面,既美觀大方又不顯繁雜,使生硬的青銅平添了一分靈秀。腹部中部是一組獸面紋,線條粗獷而靈變,勾曲回旋的藝術手法把獸面刻畫得十分傳神,尤其是那雙突凸的獸睛,令人望而生畏,仿佛面對著一頭隨時準備向人襲擊的猛獸,叫人不敢直視。這種帶有強烈威懾力的圖式設計,在我們現在看來十分另類,甚至覺得與正統的大鼎格格不入。其實不然,古代青銅器的裝飾藝術往往與宗教信仰有關,烙印著一個時代的文化——獸面紋是商代青銅器中最常見的圖式,這是因為商代是一個崇尚神權的時代,獸面紋是商人心目中是一種神圣的圖式,其目的是為了體現以神權為內核的崇高與威嚴的震懾力,從而產生娛神的效果。商代的青銅器被視為“禮器”,都是為祭祀鬼、神服務的,所以表現出的風格都是莊重、神秘、詭異,帶著濃厚的宗教色彩,這也反映了商人對鬼、神的狂熱情感和對祖先崇拜的無上虔誠。
史學家們稱青銅器是“一部活生生的史書”,金幣中的獸面紋方鼎,正如史書一頁,記錄著歷史的痕跡、時代的思想,讓我們品讀到了商代獨特的文化與藝術。金幣的背景以商代青銅器紋飾作為延續,就像展開的長長的書卷,述說著中國青銅文化的精彩篇章。(供稿:福州興閩鑫實業有限公司)
來源:中國金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