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南是座古色古香的城市,在臺南市中區民族路上,聳立著一座氣勢宏偉的中國式建筑,這就是省一級重要史跡“赤嵌樓”,它建于明永歷年間,初為海上城堡,名普羅民遮城,俗稱“紅毛樓”。后因城樓磚瓦均為紅色而名“赤嵌樓”。1661年(明永歷十五年,清順治十八年),鄭成功攻入臺灣,以此樓為指揮部,征討荷蘭侵略軍,盡復臺灣失地。從此,赤嵌樓成為具有歷史意義的名勝古跡。

“臺灣風光”(第1組)“赤嵌樓”1/2盎司紀念金幣正面圖案」
在這套1990年“臺灣風光”(第1組)紀念金幣中,與其他幾枚幣相比,這枚“赤嵌樓”紀念金幣給人更多的感受,是“雄”是“偉”。為了體現“赤嵌樓”的燦爛文化和厚重歷史,設計者選取了一個獨特角度,它將兩處建筑,呈前后排列狀,用一種半俯視的角度,將城樓裙墻在幣面上顯眼地表現出來。而在金屬面上展現這些景觀風光時,選擇了它們各自最具有代表性的主體,尋找最佳視角,精心設計構圖。同時采用了刪繁就簡的手法,剪除枝蔓,又在透視比例上作適當技術處理,使主體突出,結構簡潔明快,讓觀者一睹而悟其神。

“臺灣風光”(第1組)“赤嵌樓”1/2盎司紀念金幣背面圖案」
赤嵌樓建筑群前,設計者特意渲染了一棵又高又大的椰子樹,看上去略顯單薄,但它孤傲的氣場,表露出它威武不屈的英雄氣概。與赤嵌樓面對的,是一片空曠,雖設計者不著片語,但顯而易見,它面對的是一望無際的大海。通過畫面,甚至可以想像赤嵌樓紅色磚墻,夕陽映照中,如一抹耀眼的紅霞。而倒映于海面的則是它的輝煌,它的妍麗,它的雄峻。
赤嵌樓,是臺灣歷史的見證者,這套“臺灣風光”紀念金幣可以說是中國貴金屬紀念幣第一次以臺灣的風土人情刻于祖國法定貨幣的,將臺灣的山、水、樓、閣,自此鐫刻于方寸之間,這不得不說是發行機構在立項方面的一個創新,是經過深思熟慮后的正確決策,也充分表達了中國政府謀求祖國統一大業的美好愿景。
臺灣風光紀念幣的發行,讓大陸人民擁有更加廣泛的渠道來了解臺灣的風土人情,體現兩岸一家親的團結理念,該系列紀念幣雖然還僅僅停留在“風光描繪”之上,但其中卻傳達出設計者們力圖以多角度視角向廣大大陸民眾展現一個不一樣的臺灣,適當地加入了一些植物、云彩、河流圖紋的修飾,更凸顯了欣賞者對于美麗寶島風光的現場感。借用余光中先生的著名詩篇來說:鄉愁是一枚薄薄的紀念幣,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