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陶潛《移居》詩曰:“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
賞析是鑒賞的一個過程,是實現由感性階段到理性階段的認識飛躍,既在享受藝術品的形象、內容表現的同時,又把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經驗、藝術觀點和藝術興趣對其形象加以補充和完善,從而達到賞之意趣的目的。
中國人民銀行于2014年9月發行2014北京國際錢幣博覽會銀質紀念幣1枚。該幣正面圖案為象征錢幣、地球的點線裝飾圖案與2014北京國際錢幣博覽會會標組合設計;背面圖案為中國清代乾隆通寶錢幣與西班牙雙柱錢幣圖案對應設計,襯以方孔圓錢造型;該銀幣具有設計理念延續性的特點,清代乾隆通寶方孔圓錢、西班牙雙柱錢幣的雙幣合一,規整大氣的楷體錢文以及細致精湛的做工,都是品鑒之要點。
北京國際錢幣博覽會紀念幣自1995年開始發行以來(2003年因非典未發行),已連續發行了16年,其圖案設計除前五年及其間兩年以祈年殿、大熊貓為正背面圖案之外,其他皆以北京國際錢幣博覽會會標、中國古代錢幣和世界各國歷史錢幣對應設計為幣面主題,已將其固定為后續創作的設計理念。該理念既保持了該系列紀念幣“形同意異”的延續性風格,也給收藏、鑒賞者一種集齊中外古代錢幣之幣中幣的期待感,可謂獨具匠心。在文化內涵方面,則適應文化全球化的潮流,努力尋找“世界文明和中華文化的契合點”,力求實現中國傳統文化“綜合創新”的理念和文化價值追求。
該幣按照錢幣博覽會銀幣單獨立項以來的設計慣例,在圓形錢幣內以淺凸浮雕雕刻出代表東方文明的乾隆通寶方孔圓錢的形狀。乾隆通寶始鑄于清高宗乾隆年間,是乾隆皇帝在位60年,施展其“文治武功”的治國策略、創造了封建社會里最后一個輝煌盛世的標志性體現,之后民間便有了佩帶“乾隆通寶”銅錢可驅災辟邪這一佳話;又因乾隆二字諧音“錢隆”而備受后世藏家的喜愛。幣面文字“乾隆通寶”以楷書書寫。楷書即是楷模又稱中國書法的正書,具有“畫方潤整齊,結體寬扁,橫畫長而直畫短,工整規范,干凈利落”的特點;幣面字體在筆畫上,以刀刻之跡,再加上鑄造的壓力,使得最后鑄成后所顯現的棱角圓潤渾厚、流暢自然,非常巧妙地把楷體書法的“直而不僵、彎而不弱”的基本特征反映了出來,字口深峻嚴謹,筆畫剛勁有力,莊嚴厚重,極具外柔內剛,沉厚安詳之韻。其字從上而下自右至左直讀,“寶”字被隱于背后,上面覆以“西班牙雙柱銀幣”。該幣是明清時期最早流入中國的銀幣之一,“為外國銀元來華之嚆矢”,也是流傳較廣的外國銀幣之一。乾隆以后,西班牙銀元逐漸遍布于長江和沿海各通商口岸,因其含銀量較高,在民間極受歡迎。十六至十八世紀,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美國、日本等國與中國進行交易時,大部分均使用此幣,可見其地位之不凡。
雙柱銀幣的幣面左右鑄有對稱的兩根華柱,取自西方神話傳說中的赫居里斯柱子,民間俗稱‘雙柱’,在西方神話中它代表直布羅陀兩岸的山巖;兩柱之間是騰升于海面之上的輝煌雙日,雙日之上是一頂光芒奪目的皇冠,意喻西班牙的海上貿易繁榮昌盛。雙柱均被巨型冠帶環繞,形成了$形,據說其最終演變為貨幣的符號,并一直沿用至今。
“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這兩枚中、西兩國的代表性古錢幣,在不同文明、不同的發展軌跡和文化習慣的背景下,被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充分體現了中華文明“和而不同,有容乃大”的文化精髓,也詮釋了中國金銀紀念幣所承載的積極尋找各種文明間深層對話、溝通與理解的文化傳承責任和理念,使該幣既具有濃厚的民族性,又具有高度的智慧性。(供稿:金秋商貿(北京)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