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典繪畫的趣味美(賈關法) |
發布日期:08-03-26 09:05:00 作者:本站記者 新聞來源: 新聞點擊: |
本稿刊載于2008年3月下旬出版的第六期《錢幣》報上,如需轉載,請務必注明來源于《錢幣》報,轉載于中國集幣在線(www.ccbczpx.com),謝謝! 任何藝術都不是板起臉孔的說教,更何況作為國粹的中國傳統繪畫,尤其是古典名畫,其之所以能流傳千百年而魅力不衰,獨特而高雅的趣味美,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原因。 一.天趣之美 天趣,即天然之趣,絕去人工造作雕飾的痕跡。它是歷代畫家,特別是文人畫家所尊奉的美學宗旨,也是道家思想對中國傳統繪畫產生的影響。天趣,既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自然形態,也有人與動物的本性體現,即“自然天成”、“天人合一”的機趣。 1999年發行的《明清扇畫》紀念銀幣,全套4枚,其中有一枚的背面圖案為清人錢慧安的《牧牛圖》,畫盛夏時節的牧牛趣事。因為天氣炎熱,牧童常常把牛趕入水塘“避暑”,而自己便躲到樹蔭里去玩耍。此圖描繪傍晚時光,牧童準備回家,想牽老牛上岸;而平時十分溫順的老牛,因留戀水中涼爽,與牧童發生了有趣的僵持,牛的犟勁與牧童的天真躍然紙上。作者捕捉了這一精彩的瞬間,以粼粼水波和依依垂柳為背景,并書以意味雋永的題跋,讓觀者在享受田野清風的同時,追憶童年的天趣之美。 [upload=jpg,《明清扇畫-牧牛圖》-(1999年發行).jpg]UploadFile/2008-3/2008326932993656.jpg[/upload] 二.畫趣之美 畫家將自然萬物動靜變化的無限機趣,通過自己的方法、技巧,創造性地表現于畫面,釀造出“畫趣”來。中國傳統繪畫發展至唐宋,出現了工筆重彩和寫意等不同的技法,但萬變不離其宗,都是運用點、線、空間和色彩等藝術語言,以功力和技巧塑造各種不同的藝術形象。古人云:“畫無定法,物有常理。物理有常而其動靜變化機趣無方,出之于筆,乃臻神妙。” 1994年中國人民銀行發行的“中國古代名畫”系列金銀幣,正面圖案是故宮角樓,背面圖案分別為《子孫和合圖》、《夏景嬰戲圖》《秋景嬰戲圖》和《冬日嬰戲圖》,表現不同時令兒童嬉戲的場景。《冬日嬰戲圖》傳為南宋蘇漢臣之作。他筆下的兒童,雖多為富貴人家子弟,體態豐盈,“婉媚清麗”,但不失天真爛漫。金銀幣描繪兩個兒童冬日嬉戲的情景:庭院中假山堆疊,幽蘭吐芳,茶花競艷,陽光充滿溫馨氣息,女孩手執方格花紋錦旗與貓逗樂,而年紀較小的男孩略掩其身,甩動細線上的一根孔雀尾翎,那種小心翼翼、略顯猶豫的神情,令人忍俊不禁。此畫生動地揭示了兒童純真的內心世界,洋溢著爛漫童趣,體現了畫家的審美觀念和獨特視角,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金銀幣設計者根據幣型特點,刪繁就簡,在保持原作基本風貌的同時,舍去原畫假山前后的翠竹及一棵枝干虬曲的梅花,突出了繪畫的主體。蘇氏一門三代為南宋宮廷畫師,善繪人物,尤其是繪寫兒童,采用略為夸張、變形的手法,畫成“大頭娃娃”,“深得其狀貌,而更盡神情…婉媚清麗,尤可賞玩。”“著色鮮潤,體度如生,熟玩之不啻相與言笑者,可謂神矣”。明清以降,蘇氏的“大頭娃娃”們影響深廣,被奉為古代兒童題材繪畫的范本。 [upload=jpg,《冬日嬰戲圖》(1994年).jpg]UploadFile/2008-3/2008326941182929.jpg[/upload] 中國古代畫論把繪畫分為逸、神、妙、能四品,以逸品為上。所謂逸品,簡而言之是巧妙地表現平淡,“味外有味,令人嚼之不見,咽之無窮”,它是歷代畫家孜孜追求的最高境界。 1993年發行的《孔雀開屏》金銀紀念幣,背面圖案采用清代意大利籍宮廷畫家郎世寧的工筆之作。此圖曾榮登1991年的臺灣郵票,在國內外頗有影響,畫園中牡丹盛開,孔雀獻美,其中一只驕傲地展開光彩奪目的雙翅,另一只似在一旁品評。郎氏的畫是“融會中西”的產物,造型逼真、氣韻生動,令人嘆服,但按中國的審美標準,華麗有余,逸韻稍遜,大概能評個“神品”, 也許缺乏的正是那種平淡天真而又能激發人們無限遐想的畫趣。
[upload=jpg,《孔雀開屏圖》(1993年發行).jpg]UploadFile/2008-3/2008326943185610.jpg[/upload] 三.奇趣之美 奇趣,是指中國畫在構圖過程中,因絕處逢生而產生的超出尋常意料之外的變化之趣,或新奇的境界。正如王維的詩所云:“行至水窮處,坐看云起時。” 《明清扇畫》紀念銀幣的正面圖案,采用了明代畫家陳淳的《竹石水仙圖》。陳淳與徐渭齊名,雖都被后人歸于大寫意畫風,但彼此同中有異,徐渭側重于潑墨寫意,而陳淳偏于淡墨寫意,所繪花卉風姿秀媚、墨韻明凈,富有清新淡泊的文人雅趣。此圖在經營位置上也是匠心獨具,作為繪畫主體形象的石與竹偏倚于左,造成奇險之勢;幾枝水仙則向右邊蓬勃生發,以蓄勢留白,給人們留下了豐富的想象空間;右側的款識、鈐印,使使去重心的畫面“化險為夷”,就象一個秤砣,起到“四兩壓千斤”的作用,于不平衡中求平衡,于平衡中求變化,體現一種布局的奇趣之美。 [upload=jpg,《明清扇畫-竹石水仙圖》-(1999年發行).jpg]UploadFile/2008-3/2008326945879864.jpg[/upload] 此套銀幣中還有一枚明代藍瑛的《櫻桃小鳥》,構圖也很別致。櫻桃的主干在畫面左邊,一虬枝橫空出世,彎曲到畫面右邊,樹上一只小鳥,側身向下,正在關注那朵展瓣的櫻花,形成上下呼應之勢。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小鳥所處的位置,處于橫向正中與與縱向黃金分割的交叉點,其比例性、藝術性、和諧性,蘊藏著豐富的美學意義。此外,原畫右上角有一個長方形鈐印,在布局上亦起了平衡畫面的作用,并非可有可無之物,可惜被銀幣設計者刪去,當屬憾事 [upload=jpg,《明清扇畫-櫻桃小鳥》-(1999年發行).jpg]UploadFile/2008-3/2008326951950607.jpg[/upload] |
上一篇:[賞壇訊號]:展翅欲飛的“乒乓”幣 |
下一篇:幣章上歡樂的小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