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梅戲是我國的五大戲曲劇種之一,它起源于唐朝,歷經宋元,興盛于明清時期,最初在湖北黃梅縣發源,后流傳入安徽,至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其唱腔淳樸流暢,委婉細膩,是人們喜聞樂見的地方戲曲。它來自于民間,通俗易懂,雅俗共賞,以濃郁的生活氣息和鄉土人情感染著人們,一曲《女駙馬》更是唱遍大江南北。黃梅戲現已成為我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為了弘揚和傳播我國的戲曲藝術,傳承優秀的戲曲文化,中國人民銀行于2017年9月29日發行了中國戲曲藝術(黃梅戲)金銀紀念幣一套。該套紀念幣共4枚,其中金質紀念幣1枚,銀質紀念幣3枚,均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貨幣。
該套紀念幣包含了一枚3克圓形金質紀念幣,其正面圖案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并刊國名、年號;背面圖案為《女駙馬》劇目人物形象,并刊“中國黃梅戲·女駙馬”字樣及面額。整個圖案清新典雅,人物刻畫逼真,一個智慧、勇敢、善良的古代少女形象躍然幣上,讓人不禁拍手稱好。
對于該幣背面圖案,設計者選用的是黃梅戲代表作《女駙馬》的主角馮素貞的人物形象,她頭戴狀元帽,身穿黃錦袍,嘴唇微啟,面帶笑意,一手執筆,一手緊袖,儼然一副自信、灑脫、清麗的神情。此刻的她早已胸有成竹,正欲仗義執言。仔細觀賞她的衣著,這件黃袍的設計可謂十分精致,頸部的一圈圓領顏色稍淺略亮,與黃袍的顏色有所區別,使得層次更加分明。腰部的束帶十分精美,上面所繡的紋飾清晰可見。狀元帽上的兩邊是一對龍角,渲染出皇家至高無上的權威,正如唱詞中所言“中狀元,著紅袍,帽插宮花好啊好新鮮”。
幣面中,馮素貞的面容清雅秀麗,她臉龐圓潤,丹鳳眼、細柳眉、櫻桃小嘴、眉眼上揚、情意滿滿。沒有濃妝艷抹的裝飾,只在眉眼處稍加了些許淡妝,顯得十分質樸真實,這也符合了黃梅戲妝容重眉眼,講究神韻和暈染的特點。一雙手芊芊如玉,光滑細膩,溫潤修長。設計師將女性心思縝密、臨危不懼、感情專一的性格特點淋漓盡致地表達了出來。在幣面人物的袖口上,設計師對衣服褶皺作了細致的刻畫,體現了其高超的藝術水準。
黃梅戲《女駙馬》是一部極富傳奇色彩的古裝戲,劇中主角馮素貞和李兆廷自幼相愛,兩小無猜,但由于家境破敗,被逼分開。馮素貞感到無奈,女扮男裝,冒名趕考,哪知:“為救李郎離家園,誰料皇榜中狀元”,后被招為駙馬。洞房花燭夜,她冒死大膽將實情告知公主,獲得公主的諒解。她還獻計救夫,在經歷了種種波折后,最終如愿以償,有情人終成眷屬,成就了美滿的姻緣。這樣一個離奇而又在情理之中的戲劇故事,深入人心,流傳甚廣,幾乎是家喻戶曉,成為了愛情忠貞不渝的典范,其中的一些經典唱段至今仍風行全國,為人們所稱頌。
觀賞這枚小小的金幣,我們不僅感受到中華民族燦爛的戲曲文化,也體會到了勞動人民純樸、仁愛、果敢的性格特點。幣面上的人物形象雖然只是戲曲文化的一個縮影,但它卻將黃梅戲抒情明快、真實活潑、怡情悅性的特色展現了出來。黃梅戲的作品大多反映的是民間百姓對現實社會不滿的抗爭精神和對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在物質生活極大豐富的今天,我們不但不能忘記優秀的傳統文化,更要將其發揚光大,使之世代相傳,流芳千古。(供稿:浙江贊佳黃金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