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年三十的煙火,正月十五的燈。”農歷正月十五是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元夜或燈節,從2000多年的秦朝開始,每逢此夜“燈樹千光照”,“花市燈如晝”,舉國歡騰,普天同樂。宋代孟元老《東京夢華錄》中記載:“每逢燈節,開封御街上,萬盞彩燈壘成燈山,花燈焰火,金碧相射,錦繡交輝。京都少女載歌載舞,萬眾圍觀。”隨著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元宵節的風俗習慣也有了較大變化,除了家家戶戶燃燈放焰外,還增加了吃元宵、賞花月、猜燈謎、舞獅龍、踩高蹺等娛樂項目,形形色色,異彩紛呈,全民狂歡,蔚為壯觀。
“元宵節”作為中國傳統佳節之一,于2004年登上了中國貴金屬紀念幣的舞臺,借精美小巧的方寸為載體,傳承著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走進千家萬戶。這套元宵節紀念幣一金一銀,精雕彩印,雅俗共賞,傳遞著元宵佳節的喜悅與精彩。
中國民俗——元宵節金銀紀念幣背面圖案
在幣圖設計上,設計師以女童挑燈為主圖,著重借色彩和人物的音容笑貌渲染氣氛,令人第一眼接觸就感受到了佳節的喜慶氛圍。畫面中的“阿福”女童頭戴虎頭帽,腳踏獸面鞋,身穿新彩衣,胸掛花肚兜,手纏金珠鏈,光彩照人,喜感十足,似乎讓人看到了“袨服華妝著處逢,六街燈火鬧兒童”的元宵盛況。孩子是快樂的天使,每逢佳節最開心興奮的永遠是孩童,故在民俗項目金銀幣中孩童成為主角演繹精彩,孩子們天真活潑、無憂無慮的情緒感染著我們,讓我們更容易沉浸在節慶的歡樂中。女童高舉著花燈,喜笑顏開,蹦跳而行,看似簡單的場景,卻把民俗“鬧元宵”中的“鬧”字詮釋得淋漓盡致,我們似乎看到了“滿街珠翠游村女”,“香車寶蓋隘通衢”,畫面雖無聲,但我們卻能感覺到喧鬧、歡笑在耳畔回蕩。這,或許正是藝術的博大之所在。
“有燈無月不娛人,有月無燈不算春。”元宵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故燈和月構成了元宵的主要元素,也為這個素有中國情人節之稱的節日增添了浪漫情懷。背景亭臺樓閣,雕欄玉砌,皓月高懸,營造了一個清幽素雅的佳境,為畫面注入了深邃與浪漫的情愫,留給賞者更大的品讀和回味空間。“燈與月相映、月與燈同輝”,元宵的歡樂、熱鬧、浪漫已悄然融入人們心中,幽深“廣寒宮”的嫦娥是否也被人間的燈火所吸引呢?
春風送爽,圓月當空,花燈高掛,萬家燈明,元夕之夜的的盛況已凝成“阿福”女童的笑臉,在幣中綻放,令人久久難忘。“誰家見月能閑坐,何處聞燈不看來?”當萬家燈火亮起,我們處身家中捧幣品賞,對月踏歌,不亦樂乎?(供稿:海南國泉)
來源:中國金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