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銅器金銀紀念幣(第3組)紀念幣賞析 |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智慧和力量的象征,而中國古代的青銅文化正是這智慧的代表作,以其制作精良,氣魄雄偉、技術高超著稱于世。
青銅器是指以青銅為基本原料加工而制成的器皿、用器等。青銅,古稱金或吉金,是紅銅與其它化學元素的合金,其銅銹呈青綠色,因而得名。由于青銅器以其獨特的器形、精美的紋飾、典雅的銘文向人們揭示了先秦時期的鑄造工藝,文化水平和歷史源流,因此被史學家們稱為“一部活生生的史書”。中國的古文明悠久而又深遠,青銅器則是其縮影與再現。 為紀念中國歷史上最燦爛的文化遺產——青銅器,中國人民銀行于2014年8月發行中國青銅器金銀紀念幣(第3組),將遠古文明重現于紀念幣上,可謂是方寸之間盡顯三千年中華民族燦爛文明。錢幣代表著歷史,金銀幣上鑄造的青銅器圖案將我們帶回到歷史的深處。單枚的青銅幣仿佛歷史樂章中的小小音符,悠長婉轉,而當五枚佳幣匯集在一起時,我們聽到的是千回百轉的滄桑曲調,刀劍相擊的錚錚之聲,江南絲竹的幽怨纏綿,太平盛世的歡慶樂曲和末路王朝的靡靡之音此起彼伏,令人感慨萬千。 細賞5盎司圓形金質紀念幣,采用傳統的浮雕結合鏡面噴砂工藝,呈現本色幣面效果,符合國際上通行的精制幣標準。正面圖案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并刊國名、年號,正面采用鏡面為底面,圖案浮雕、國名及年號噴砂處理,國徽以反噴砂工藝做亮,與背景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彰顯了國家法定貨幣的權威性。背面為商代后母戊方鼎,襯以該器物典型紋樣等裝飾組合設計。后母戊方鼎乃為1939年于河南安陽殷墟商代晚期墓出土,被譽為世界最大青銅器。細觀金幣,圖案中的方鼎造型、位置經過悉心安排,將方鼎面積放大,使畫面疏密有致,給人以極強的沖擊感,豐富了畫面的視覺效果。 再賞1/4盎司圓形金質紀念幣,背面圖案為商代人面龍紋盉,襯以該器物龍紋樣等裝飾組合設計。該器為大口寬腹圈圓足式,為具有龍角的人面形,兩耳有孔,人面仰天朝上。器蓋與器身連起來看,如同一個仰臥的人頭,形態甚為奇異。器身顯得較矮,在兩旁近額處有兩只獸面狀貫耳,恰與人面雙耳巧妙相對;這件形狀獨特,設計巧妙,裝飾風格又殊為怪異的人面,實在是罕有之物。這枚金幣制作精美,毫無疑問就錢幣設計、制作工藝講,這枚金幣確實是少見的精品。在這個“精品收藏”理念深入人心的市場,必將受到收藏愛好者的追捧。 而此次發行的1公斤圓形銀質紀念幣、5盎司圓形銀質紀念幣和1盎司圓形銀質紀念幣頗受收藏者關注,1公斤圓形銀質紀念幣背面圖案為商代亞址方尊,襯以該器物獸面紋樣等裝飾組合設計。商亞址方尊通高43.9厘米,口長33厘米,商代晚期。方口外侈,束商亞址方尊頸,深腹平底高圈足,肩部四角圓鈕頭上套象頭,中間環形鈕上套鹿頭。頸下對龍蕉葉紋,腹和圈足飾獸面紋,肩、腹上部和圈足上部皆飾有龍紋,雷紋為地。內底銘文二。5盎司圓形銀質紀念幣的背面圖案為商代亞 方罍,襯以該器物典型紋樣等裝飾組合設計。亞方罍,商代(公元前17世紀——前11世紀)晚期青銅器,罍方體,方口,有蓋,直頸,肩部兩側各有一獸首銜環,鼓腹,正背兩面各有一浮雕獸首,腹部正面下方有一獸首鋬,方圈足外撇。蓋、頸、腹、足上均有8條縱向凸棱,蓋作屋頂形,頂上有一鈕。鈕、蓋、腹部飾獸面紋,頸、肩、足部飾夔紋。1盎司圓形銀質紀念幣的背面圖案為商代龍紋觥,襯以該器物龍紋樣等裝飾組合設計。龍紋觥,也可稱為龍紋兕觥,商代后期青銅器,通高18.8厘米,身長44厘米,寬13.5厘米。器物總重量約4.3公斤,身重3.2公斤。從全器形看有些像獸角,做成小船的樣子。前端為龍首形,昂頭翹鼻,口部微張,上下兩排尖尖的鋸齒形牙,利齒畢露,牙齒間隙可注酒。整體看又好似一只淺口的鞋,一雙圓目凸鼓,粗壯的圓柱形雙角圓鈍,面貌猙獰。再觀三枚銀幣,其構圖設計頗為精妙,設計師非常注重幣的整體協調性,在青銅器的視角度和位置安排上都恰到好處,設計手法采用正面視圖,并具有立體的效果,讓人頗有動感,仿佛使觀賞者有種觸手可摸,俯首可及的感覺。而各種紋路的配飾,更是較好的展現了青銅器的“青”美之感,避免了主圖給人只是一枝花的單調無味。 中國青銅器浩如煙海,作為國之重器,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同時也唯有金銀紀念幣的特種身份,才能與千年重器相適應,必定給集藏迷和青銅愛好者們一次全新的體驗。 重慶錢幣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