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顯祖(1550-1616),字義仍,號海若、若士、清遠道人。中國明代偉大的戲劇家、文學家。按照學界的統一說法,湯顯祖是江西臨川人,但其地并沒有太多湯顯祖曾經生活過的遺跡,因此也難以考究其時其人的具體生活情形。在他的一生中,仕途坎坷結局慘淡,戲劇文學創作數量不多,僅《牡丹亭》、《邯鄲記》、《南柯記》、《紫簫記》和《紫釵記》等幾部作品,卻在中國戲劇文學舞臺上留下了曠世無雙的成就。作為中國民族文化的一面旗幟,他被尊稱為“東方戲圣”,堪比英國的莎士比亞。
中國古代戲劇家(湯顯祖)8克金幣的主題圖案就是湯顯祖像,并刊“中國古代戲劇家湯顯祖”中文字樣及面額。中國人對于湯顯祖,既熟悉又陌生,熟悉在于很多人都讀過或看過《牡丹亭》,陌生在于無論是史書還是野記,對于湯顯祖的描述、記錄都不多,對于他的生平、音容都是少有了解的。也就是對于湯顯祖的其人其貌其形,究竟是怎么樣的,大多數人覺得比較模糊。所以這枚金幣的設計者主要在“以形寫神”這一點下功夫,把表現重點放在了步入晚年,仕途夭折,已經回到家中投入戲劇文學創作中的湯顯祖上。
為什么要選擇這個時期的湯顯祖畫像?筆者以為原因有三:其一,這個時期湯顯祖因一部《牡丹亭》“京華滿城說《驚夢》”,戲劇才學名滿天下,正在創作《邯鄲記》、《紫簫記》等名作,作為一代東方戲圣,從他的歷史定位上看這個時期的湯顯祖正處于他人生中最光輝的階段;其二,才華驚艷滿腹經綸,一心報效朝廷卻落得一個罷黜回鄉的凄苦結局,“學而優則仕”“修身齊家治國”的終極夢想徹底破滅,精神郁郁生活困頓,這個時期的湯顯祖或許已經領教了世態炎涼人情冷暖,這個時期的他神情面容復雜,更易于刻畫;其三,中國的史學或文學創作都有蓋棺定論的習慣,選擇晚年時期的湯顯祖,也更能反映這個經典人物的精神風采,他一生的際遇,偉大的思想、驚世的才學,都在這個人物的眉宇眼神里。
正像前文所說的,對于湯顯祖,我們只聞其名不知其貌,但又要塑造得形神兼備,給金幣設計者一個巨大的挑戰。金幣上的湯顯祖,一襲布衣頭冠幞頭,臉頰瘦削皮包骨頭,眉宇間凝重而穩健,眼神睿智而沉斂,唇上八字胡,長須濃密。設計者在設計這個人物形象時,將他設計成一位嚴肅、清高、苦慮的文人形象,尤其是那頂軟巾幞頭,應該參考了大量明中后期的文人畫,最為簡單的粗質土布裹頭,尾巾微垂略微構成弧度,讓這個畫面生動鮮活了起來。金幣畫面上的湯顯祖,呈沉眸深思的狀態,他面容極為瘦削,臉上幾乎無肉,高凸的顴骨被一層皮輕輕地包裹,將這個人物清貧苦寒的生活境遇活脫脫地表現了出來。眼睛部分,對于眼球的部分在雕刻中是刻意強調的,微微突起,帶起了眼角四周的薄皮,也和顴骨形成了兩點一線的平行構成;薄唇微微抿起,和下掛的八字胡形成微妙的對比。設計者對于眉梢、眼角、顴骨這幾個面部容貌的重點三角區,做了精細安排和細膩刻畫,尤其是眼睛的雕刻創作風格,是近年來金銀幣上不多見的,似乎是用油泥刮刀很小心地刻出了略顯突起的眼球部分,外露而張揚,一掃這個人物面容上整體的清肅困苦之像,一代東方戲圣的文人風骨就被這個細節很傳神地流露了出來,其中蘊含的眼神犀利明澈又似乎歷經滄桑,這是一位被生活所棄,但風骨依然的藝術文學大師!
面對仕途失意、命運多舛,湯顯祖以戲劇創作寄情,在中國戲劇史上留下了燦爛輝煌的戲劇作品,這枚以東方戲圣為主題形象的8克金幣,畫風質樸塑造傳神,讓我們仿佛走進了湯顯祖的精神世界。(供稿:金秋商貿(北京)有限公司)
來源:中國金幣網